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波特先生认为,企业为了寻求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在基于卖方竞争战略思想指导下,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地为竞争优势而战,为市场份额而战,为实现差异化而战,以确立自身产品或服务在已知市场空间中的独特地位,这就是后人所谓的“红海战略”。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瓜分和拼抢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取得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从“红海”中脱颖而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著名学者钱金教授转变思维,“蓝海战略”应势而生。所谓“蓝海战略”就是企业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并以买方价值因素来审视、筛选与重构市场,就有可能超越传统产业竞争领域,从而摆脱已知市场空间“红海”的血腥搏杀,开创未知市场空间“蓝海”,赢得明天。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无论是波特的“红海战略”,还是钱金的“蓝海战略”,都为基金投资战略的全局把握带来借鉴。循着“红海”与“蓝海”的轨迹,白马基金与黑马基金也就跃然纸上。“红海”可以用来指代那些股权治理结构卓尔不群、产品设计理念平凡务实、基金经理整体实力平均的基金管理人,如一年一度由中国证券报社主办的中国基金业金牛奖所认可的金牛基金公司常胜将军华夏、兴业、广发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投资者视觉只要瞄准基金公司综合实力至上,沿着先基金公司后基金产品再基金经理的自上而下思路,遴选出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甚至同业平均水平、执着于在长跑中胜出的白马基金还是有可能的。但是,金牛基金的标杆效应和投资的羊群心理使得白马基金越长越肥,随着时间的推移业绩扁平化趋势也就日愈突出,要想赢取战胜同业的超额收益甚至系统性风险下的绝对收益就得不走寻常路。“蓝海”就代表那些个别基金经理实力超群、产品设计理念新颖独特、股权治理结构合理规范的基金管理人,它们未必是金牛基金公司的常年座上宾,但依靠旗下个别基金经理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其管理的基金大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爆发力。投资者只需查阅并关注那些始终奋战在证券投资一线,工作经历在10-15年以上并担任公司投研负责人的市场派基金经理,继而先基金经理后基金产品再基金公司自下而上的思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规模小、转身快、想法多的阶段性黑马基金如华商盛世、大摩领先、新华成长等,在保障安全边际的前提下,另辟蹊径拓展新的基金投资市场空间,游击具有拐点式冲刺能力的黑马基金,人之所弃、我之所取;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白马健步前行、日夜兼程,黑马乌飞兔走、今是明非。作为基金投资者,常常为选择白马基金抑或是选择黑马基金这种非此即彼的问题踌躇不决,莫衷一是。过渡到即期与远期的资产配置,上升到“红海”与“蓝海”的战略高度,就完全可以做到鲍鱼与熊掌兼得:用白马基金来构建核心基金组合,远望未来;用黑马基金来构建卫星基金组合,守拙当前。一语蔽之,盖如邓公“猫论”所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