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基金与投资股票等其他金融产品有所不同,关注的是长期的回报而非一城一池的得失,最忌讳像操作股票那样“追涨杀跌”的短线炒作方式频繁买进卖出,应该把眼光放长远采取长期投资的策略。
对于开放式基金而言,不存在价格与价值的差异,不像股票一样受供给需求影响,它由基金管理人的运运作业绩决定。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选好基金、进行长线投资才是可靠的方法。以下是提供给初购基金的投资者参考建议:
1. 不要看短期排名。基金的过往投资业绩不能代表他的未来表现,基金短期的排名更不能作为评价一只基金好坏的标准。衡量一只基金的表现是否稳定,至少要观察3-5年的历史业绩。
2. 应该通过认真分析市场波动、经济周期的发展和国家宏观政策,从中寻找买卖基金的时机。一般应在股市或经济处于波动周期的底部时买进,而在高峰时卖出。在经济增速下调落底时,可适当提高债券基金的投资比重,及时购买新基金。若经济增速开始上调,则应加重偏股型基金比重,以及关注已面市的老基金。这是因为老基金已完成建仓,建仓成本也会较低。
3. 对购买基金的方式也应该有所选择。开放式基金可以在发行期内认购,也可以在发行后申购,只是申购的费用略高于发行认购时的费用。申购形式有多种,除了一次性申购之外,还有另外三种形式供选择。一是可以采用“金字塔申购法”。投资者如果认为时机成熟,打算买某一基金,可以先用1/2的资金申购,如果买入后该基金不涨反跌,则不宜追加投资,而是等该基金净值出现上升时,再在某价位买进1/3的基金,如此在上涨中不断追加买入,直到某一价位“建仓”完毕。这就像一个“金字塔”,低价时买的多,高价时买的少,综合购买成本较低,赢利能力自然也就较强。二是可采用“成本平均法”,即每隔相同的一段时间,以固定的资金投资于某一相同的基金。这样可以积少成多,让小钱积累成一笔不小的财富。这种投资方式操作起来也不复杂,只需要与销售基金的银行签订一份“定时定额扣款委托书”,约定每月的申购金额,银行就会定期自动扣款买基金。三是可以采取“价值平均法”,即在市价过低的时候,增加投资的数量;反之,在价格较高时,则减少投资,甚至可以出售一部分基金。
4. 不要频繁申购与赎回 。市场的巨额赎回潮,造成了一些持有人的恐慌心理,另外还有一些投资者担心,其他投资人的赎回,会导致基金净值的下降,这是对基金认识的一个误区。股票升值,许多投资人选择在高位大量卖出,会导致股票市值的下跌,基金不是股票,其净值并不会因为遭遇巨额赎回而下降,这样很不划算,一般的申购费率为0.25%-0.5%,一个来回,1.5%-2%的收益率便化为乌有。另外,分红后,基金净值会出现突然下落,但这并不意味着基金投资人的收益会减少。分红使得基金的净值下降,但是基金的累计净值依然是不变的,投资人的实际收益也是不变的。因此,投资者不要频繁地申购与赎回基金,除非你有这样的理由:(1)需要用钱了;(2)达到目标收益率了;(3)基金表现不好,想做基金转换了;(4)打算彻底离开证券市场了。说到申购和赎回,尽量选择后端收费方式。基金管理公司在发行和赎回基金时均要向投资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其收费模式主要有前端收费和后端收费两种。前端收费是在购买时收取费用,后端收费则是赎回时再支付费用。在后端收费模式下,持有基金的年限越长,收费率就越低,一般是按每年20%的速度递减,直至为零。所以,当你准备长期持有该基金时,选择后端收费方式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
5. 尽量选择伞形基金。伞形基金也称系列基金,即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有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子基金。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伞形基金主要有以下优势:一是收取的管理费用较低。二是投资者可在伞形基金下各个子基金间方便转换。 在选基金上还会有很多投资人喜欢挑“便宜”的基金买 很多新“基民”认为,基金净值越低,其上升空间越大,收益越有保障。投资者的这一常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理解误区。基金业绩的好坏与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密切相关。在同一时点,无论净值低的基金,还是净值高的基金,面临的市场条件都是相同的,而基金未来的投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水平,与目前基金的净值没有太大关系。虽然基金产品的过往业绩也是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的标准,要考察基金的历史运作业绩,真正应该关注的指标是“累计净值增长率”。另外,有的投资者认为基金因为“便宜”比较容易涨,净值高的基金不易获利,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因为净值高低和是否容易上涨并没有绝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