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加权通常有四种典型方式:总市值加权、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受限市值加权和流动性加权。总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股票总市值,而后者只包括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流通的那部分市值。受限市值是为了消除一些样本面过窄的指数中部分大市值股票对于指数影响过大的弊端而设立。流动性加权的好处则是在一个交投不活跃的市场中这种加权方式可以保证类似ET F指数基金这样的品种具备可实际交易。
总市值加权的方法贯穿整个20世纪,指数服务商不在意是谁拥有这部分股份。这其中包括那些受限股、部分私募发行的股票、政府持股和其他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总市值加权指数的好处是可以反映一家公司完整的市场价值,这对经济研究很有用处。但最大的坏处是由于部分股份不能上市交易,所以根据这种指数设立的指数基金不能精准的反映标的特征,同时用于衡量基金经理的业绩时也有失偏颇。
新千年以来,最新的潮流是构建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的指数。自由流通市值只包括那些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出售的股份。通过这一处理,自由流通市值调整过的指数可以更好的衡量可投资股票的市值。这样指数基金也能更加容易的跟踪标的指数,同时也是衡量所有可投资股票业绩表现和投资机会的更好指标。同理,评判一个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自由流通市值指数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业绩基准。
绝大部分以前用总市值加权的指数都转为自由流通市值加权了。MSCI在2002年完成了这一转变,而指数服务行业的另一个巨头标准普尔公司则在2005年完成转变。矢量指数在涉及市值加权指数的部分也全部采用自由流通市值。
自由流通市值指数对指数投资者是一个更好的业绩基准,但也有其缺点。不足在于这类指数并没有反映个股的流动性,而流动性是创设指数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一家公司有足够数量的自由流通股,但由于缺乏足够多的买卖盘,这只股票的流动性是很差的。所以,第三代市值加权指数会考虑成份股的流动性。
一些利基市场指数(比如矢量通讯行业指数)常常被几家大公司左右。由于监管机构通常要求指数基金要满足一定的投资多样化条件,所以这类指数不利于 ETF投资。类似这种过于集中的指数构造问题可以通过受限市值法来解决。这种方法通过设置大市值股票的最高权重限额来解决权重过重的问题。单个证券权重上限通常是5%到10%。高于此限制的权重部分增加到指数中其他成份股的头上。
[责任编辑:emily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