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学校
分类导航
 
 
指数投资在投资管理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0-4-9 23:56:29
 
文章内容

在美国著名的金融史作家罗恩·彻诺的《银行业王朝的衰落》一书中,作者描述了金融业从贵族走向平民的过程,最早只有国王和贵族才能享有的投融资服务在二战之后也进入了平民阶层。金融创新也是伴随这一自上而下的过程,指数化投资更是一开始就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同时青睐的方式。推动金融行业这一变革的推手是绝对财富的增加和对自由的渴望。

1970年代美国最早的两只指数基金分别由富国银行和先锋基金发行。其中前者盯住等权的纽交所指数,而后者盯住市值加权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前者的大部分客户是机构,而后者是个人。由于等权指数当时在技术上还不成熟,直接导致了前者的失败,而后者在历经初始的冷淡后已经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指数基金集团之一。从那个时候起,如何在资产管理中加入指数化成分就成为投资者非常考虑的问题,这个问题通过30年的投资实践已经有了长足进步。

目前指数化的投资产品主流包括如下部分:公募指数基金,交易所交易产品(包括ETFs和ETNs等),指数期货,指数期权,指数掉期等。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产品在中国都已经开始蓬勃发展或者即将上市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海外很多对冲基金都在用指数化产品作为自己资产配置的核心产品,而目前国内通过信托方式的私募基金还没有明确宣布指数化策略的。

关于指数化投资也有很多反对声音。简单总结一下,不外乎如下种种。一是指数化投资仅仅在牛市中有用。二是指数化投资将让主动型基金经理下岗。三是指数化投资仅仅在发达市场或者有效市场才有效。关于这些问题,可以在我们的各种实证研究中发现并不成立。即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中,指数化投资的实际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比如在牛市环境中,指数基金的平均收益的确远远大于主动型基金,但即便在熊市中,指数基金的表现也通常在所有基金的平均水平以上。中国股市指数化投资的历程虽然较短,但即便从2005年到今年,指数基金在牛熊市场的更迭中平均业绩也是处于平均水平之上的。如果从美国市场更长的数据看,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在扣除管理费和交易成本后,指数基金确定是跑赢主动基金的平均水平的。导致这个偏见的核心原因是仓位管理。普通的认识认为满仓的指数基金无法规避市场下跌的巨幅风险,而主动型基金则可以加大现金和债券比例来规避风险。这个说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主动型基金能在疯狂的牛市中降低仓位和在市场信心冰点的熊市底部加大股票仓位呢?至于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我想全球金融市场的现状已经回答了。即便在指数基金最为发达的美国,指数化投资的比例也没有超过20%(包括对冲基金的部分),至于有效市场的假说更是与市场不符,因为在不同有效度的市场中指数基金都是那么的优秀。


相关文章
  • ·指数投资在投资管理中的运用
  • ·长盛中信全债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 ·从人的行为偏差谈“指数投资法”
  • ·大盘蓝筹股指数:中证100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 ·中证100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 ·基本面指数投资理论的产生
  • ·指标OBV在实战中的运用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