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听到周围人这样说,“我早就知道这个基金会涨”,“对你说了,这个基金不错,你看看,今年我挣了好几万”,“这个烂基金,你还拿着,看看,亏了吧?”估计这样的话你会听到很多,一方面感叹聪明的人真是很多,另一方面则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每当错过一只牛基时,总是十分悔恨,心想,要是不卖就好了。而每当逃过一次大跌,或者抓住了一波行情之后,又沾沾自喜,飘飘然不知所以了。
所有这些现象,实际上都和事后聪明有关系。事后诸葛亮这句谚语就说明了这一点。当事情已经发生了,结果出来之后,人们再回过头来看,总觉得事情就是这样,是很有道理的,当时我就这样认为。事后聪明式偏差就是这样一种倾向,它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的事情,却忽略了自己的判断实际上已经受到已知结果的影响,并不是客观的。
举个例子来说明事后聪明。如果有两个基金甲和乙,要求人们判断下个月的走势。等下个月过后,结果出来了,甲涨得很多,乙几乎没动,现在要求人们回过头来回忆一下当初他们判断哪只基金是上涨的。你可以发现,很多原本判断乙上涨的,现在回忆起来,却改成甲上涨了。事后聪明就这样产生了,猜对的人可能真的聪明,没猜对而改口的人,也认为自己聪明。也就是说,当事情结果出来之后,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对结果发生的判断,而忘记或忽略了当初真实的情形。是人们的虚荣心,而故意改口的吗?不是,更多的是和人们的记忆有关系,记忆发生了变化,记忆告诉人们,当初选的就是上涨的基金。
“记忆可以被比作大脑中的储存器,我们将一些东西存进这个容器,等到需要的时候再从这个容器中取出。有时候,一些东西会从这个容器中漏掉,这时候我们就会忘记一些事情”。在一项实验中,大约有85%的大学生同意这种说法。但实际上,这句话存在严重的错误。记忆并不是在我们过去经历发生的时候被我们存进记忆库中的拷贝。相反,记忆是在我们提取它的时候才建立起来的。此时,以前发生的事情、情绪、态度等都会影响记忆建立的过程。记忆不是完全客观的,受到主观的影响很多,记忆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情形下是会改变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很令人吃惊。当我们回忆什么事情的时候,不是把记忆在脑中的内容取出来,而是重新建构回忆,重新组织回忆,有些内容忽略了,有些内容无中生有地加了进来。而记忆的重新组织,会受到当前发生的事情、描述的方式、人们的情绪等很多因素影响。
现在也许你明白了,当有人说“我早知道这个基金会涨”时,他很有可能是事后聪明而已。他可能忘记了,在之前他对这个基金忧心忡忡,更是对该公司基金经理的辞职充满疑虑。明白了事后聪明,就会减少投资的后悔心理。回忆总会高估事情已经发生的一面,当结果出来之后,再去回忆当时的情景,记忆早已不是原来的记忆了,记忆早已改变了。因此卖出一只以后上涨的基金,也许当时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别让事后聪明加重你的后悔。当然,也不要太相信“事后聪明”的人说的话。这样,投资心情会好一些,失误也会少一些。
[责任编辑:emily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