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7月27日,基金周刊以“基金文化”为题,从高管烙印,到美丽前台,再到玄学,把基金公司的有趣文化罗列个遍。
对于年轻的中国基金业,企业文化这个话题似乎还过于严肃,但我们已经不仅能看到各家公司鲜明的文化特征,而且能在行业中找到一些共性。
高管被视为塑造公司文化的主要贡献力量。基金销售出身的高管们,多以平易近人的姿态示人;从监管机构下海的高管,一般略带官僚作风;甲方变乙方的银行系高管,更为谨慎和保守。
有香港背景的高管,以及广深一带的基金公司可能更注重玄学。大到公司的选址、装修、开业,小到一个LOGO的设计、公司取名,都有讲究。
基金文化的共性则是注重员工外表。尤其是公司前台和客服,美女云集。基金本是服务行业,注意对外形象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这几年国内基金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人们对基金业收入高的一致印象,使基金公司在招聘员工时要求更加苛刻。此外,基金业人才供需的极不平衡,也成为基金公司在鸡蛋里挑骨头的理由。
●CBN点评:有用,也需要有趣
这是本报基金周刊有史以来做得最为轻松好玩的一期话题。谁能想到,那些外表古板严谨的基金公司老总们,会讲究风水玄学。
财经报道大多是枯燥生硬的,我们一直在思考,对基金业的报道,除了业绩和规模,还有哪些东西可能是投资者关心的。我们希望能对基金业进行多视角的审视,能让投资者更多地了解基金业。
在这期话题刊出后,深圳某网站编辑立刻给我打来电话,连说“这个做得太好玩了”。附带一句,这位美女网编非常热衷于八卦,对这种不严肃、不紧张、不难读的消息最为感兴趣。后来我还发现,这个报道不只出现在财经网站上,还被一些聚集了普通人的汽车、时尚等论坛转载,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我们相信类似的读者还有很多。在明年的基金报道上,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扔掉冷冰冰的面具,以更亲近读者的方式,将这个行业的各种故事展现出来。
[责任编辑:jb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