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基金公司‘一对多’产品对私募基金行业的冲击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8月5日,深圳某私募投资公司董事长称,“据银行渠道反馈的信息了解,基金专户‘一对多’销售情况还不如一些名声好的阳光私募产品。”
这位董事长猜测,基金公司“一对多”产品并未给投资人带去超越阳光私募产品的汇报,可能是“一对多”产品难卖的一个原因。
事实上,距离向首批基金专户“一对多”客户交出一年期成绩单还有一个多月,但是许多基金“一对多”产品仍然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一方面,未给客户创造超额的绝对收益;另一方面,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一对多本靠提取业绩提成赚钱,这样的成绩单也难以给基金公司带去收益。甚至业内传出有些公司对此项业务“萌生退意”。
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起航首年,遭遇开头难。
整体业绩偏弱
2009年8月18日,基金“一对多”业务在这一天正式开启。9月初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批量发行,一时间受到投资者热捧。
从去年9月份至今年年初当时管理层对专户“一对多”的宣传限制并没有现在这么严,因此,通过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产品发行上的捷报,可窥觑这类产品众星捧月般地被追捧。
“中银基金首只产品募资4亿元”;“易方达‘一对多’募集总额超15亿元”;“华夏基金“一对多”管理规模超过20亿元”……
——这是“一对多”产品发行热潮时的新闻标题。
今年以来,由于管理层对基金公司在宣传“一对多”产品作出了严格限制,关于“一对”产品发行的新闻越来越少。但不完全统计,已有26家基金公司发行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产品数量逾140只。但其发行速度逐渐减慢。到今年2季度,有些公司的专户“一对多”发行甚至停滞。并传出“管理层暂停审批“一对多”的传言。
实际情况是管理层并未将一对多的审批管道堵住,而是基金公司主动放缓产品申报。
去年9月至12月,基金公司发行一对多产品80只,平均每月20只,而今年前7个月,只发行产品60只,平均每月不到10只。
“不瞒你说,‘一对多’非常难发。”今年5月深圳某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称。他透露,尽管该公司产品业绩表现还算不错,成立以来也没有给投资者造成浮亏。
该人士认为,造成“一对多”进入“冰河期”的原因来自市场的调整,“市场量价齐跌,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产品,只要是跟证券市场有关的发行都困难。”
但另一方面,同类产品过往业绩表现并不具备吸引投资者的“财富效应”或是更重要的原因。
“某某公司的(深圳一型基金公司)专户产品业绩还不如公募。”一位投资者在网上发帖表示愤怒,并称到期再不买“一对多”产品。
事实上,从可以获得的数据来看,多数专户“一对多”的业绩表现确实谈不上优秀。
根据民间“一对多”产品数据收集人“卧龙小子”整理的数据,(记者抽样向多家基金公司核实,抽样的数据属实)截至7月30日,有36只专户“一对多”产品披露净值。
尽管经过了7月份的市场反弹,但今年以来,仅有10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占比27.78%。而净值在1元以下的产品数量仍有17只,占比47.2%。也就是说有近半数的产品挣扎在盈亏线附近。
同期,据朝阳永续提供的数据,可统计的590只非机构化阳光私募产品中,200只产品今年内净值增长率为正,占比33.4%,较之基金“一对多”高出5.6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