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手生”了?
分单个产品来看,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收益收尾偏差幅度小于阳光私募产品。36只一对多产品中,截至7月30日,年内净值增长率最高的是富国安心回报,增长11.32%,而亏损最多的是华安交行,亏损12.94%。两者相差24.26个百分点。
该数据比起阳光私募产品要集中得多。后者中,年内净值增长31.69%的泽熙瑞金1号和年内下跌23.64%的爱康1号,业绩相差55.33个百分点。
这说明基金“一对多”产品投资水平较之阳光私募更加平稳。深圳一合资基金公司一对多基金经理这样认为:虽然每个基金经理有着自己的投资风格,但是基金的专户还是讲究团队作战,但阳光私募往往是一言堂。“集体作战对于风险的控制要强于一个人,但对收益的把握力也会下降。”但从数据来看,基金专户“一对多”的亏损面还是超过了阳光私募。
造成“一对多”产品亏损面大的原因是,许多基金公司旗下的专户“一对多”产品投资节奏出现了偏差。有媒体报道,二季度末,华夏成长一号、博时招行金牛一号、华夏光大成长一号股票仓位较低,分别为37.2%、34.49%、40.18%。这一数据从投资者的发帖中也得到了证实。于是在这轮上涨过程中,这三只产品可能踏空了,数据显示,在7月份,上述三只产品净值增长率在5%-7%之间,跑输大市。很有可能它们仅仅是代表。
广州一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评论,基金公司第一年做集合型私募产品,难免会有些手生。“跟过去做公募或是做专户一对一都不同。”“一对多”产品同公募不同很容易理解,毕竟前者是相对绝对收益者,后者是收益追求者。但同“一对一”不同则体现在客户的需求不同,“一对一”客户的资金量要远大于“一对多”产品,因此对风险控制的要求要高对收益要求低;而“一对多”客户需求多样,激进和保守之间的度难以把握。
事实上,如果仅观察去年9月以来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其净值在1元以下的数量占比高达49%,甚至比基金专户“一对多”要高出2个百分点。可见手生也是造成基金“一对多”头年不利的原因。
提交答案还剩一个月
但无论如何,许多产品距离向投资者交出期末答卷大约只有一个多月了。
在已知7月30日净值的36只产品中,一年期产品17只,其中,去年9月份成立的产品7只,分别是海富通中信创新,净值1.147元,年内增长9.15%;易方达交行,净值1.068元,年内增长-0.187%;汇添牛1号,净值1.146 元,年内增长-3.859%;交银交行,净值1.012年内增长-5.733%;南方光大,净值1.073 年内增长-7.34%;华安交行,净值0.908元,年内增长-12.943%。
从这7只产品来看,华安交行还在净值之下,还需接近10%的涨幅才能为客户保证本金。
然而,据投资者网上零星披露的截至7月30日的数据,即将到期的产品中,南方某大型基金公司的一款产品净值还在0.9元之下。
这些产品是否能够收复失地让投资者揪心。于是有些基金公司想出了缓兵之计。有报道称,华东和华南各有基金公司因专户一对多业绩不理想,希望能够将产品的存续期延期,但遭到投资人反对而作罢。
但如果产品到期,一些一对多产品仍然亏损,解释,投资者和舆论的压力将会袭来。这促使一部分一对多产品的投资经理要将净值提升。
然而,“利益输送”就可能存在滋生土壤。
事实上,除了业绩,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起航近一年来,还有许多让投资者不满的地方。“信息披露可有可无。”上海一名投资者抱怨,若不是找银行的客户经理询问,没有谁主动提供产品的信息状况。
此外,还有投资者抱怨,一个季度一次报告,但不同产品报告内容大相径庭。有的仿照公募基金季报,还相对清晰,有些用大篇篇幅谈论全球经济、中国经济,但对投资亏损原因只一笔带过。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金分析师认为,“要真正保护持有人的利益,首先需要规范一对多资产管理合同,很多合同过分强调基金公司的权利、提成等条款,对如何保护持有人利益、持有人权利等则鲜有提及,而在购买时很多持有人对此往往忽略,导致其后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