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通用的原则是‘4P’,即产品、定价、促销以及渠道。但对基金公司而言,我们不能定价,不能促销,渠道又掌握在银行手中,唯一可以适用的只有产品。”一家上海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而即使是这唯一的利器,取得制胜效果也并不容易。随着基金数量的逐渐增多,基金的品种和门类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要想在基金产品中实现创新,发现一片新领域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从长远看,基金产品走向同质化是必然之路。”上述人士表示。
老基金同质化明显
Wind资讯数据显示,目前市场共有61家基金公司,其中,除纽银基金之外的60家基金公司共发售了640只基金(含在售基金)。按照分类,共分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货币市场型和其他基金共五大类十四小类。除了短期纯债只有1只、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有4只、保本型基金有6只之外,含有基金数量最少的门类分别为增强指数型基金——12只、QDII基金——19只。其余各类基金的数量均在20只以上。
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达到21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120只。
而数量较少的几类基金,要么是因不被市场和基金公司青睐,如纯债基金;要么基金公司发行存有政策壁垒,如保本型基金。其余各种基金类型,在某家基金公司首开先河后,几乎都有基金公司迅速跟进。仅以沪深300指数基金为例,截至目前,市场上已有12只沪深300指数基金。它们的规模或大或小,但投资行为都是被动地跟随沪深300指数做出配置,其收益率几乎完全相同。
2010年,随着基金审批制度改革以及市场趋弱,各基金公司为了获取更高的首募规模,在产品上颇费脑筋。这使得此前被视为“创新”的基金产品也开始出现“同质化”现象。
譬如,从2004年第一只ETF基金诞生以后,只在2006年发行过4只,在2009年发行过4只,2010年之前共计9只ETF基金。而2010年上半年便有5只ETF基金发行。
投资标的趋同
在存量基金数量过多以外,投资标的的单一性才是基金创新的根本性问题。
“股票型基金(包括混合型)可供投资的标的主要是A股市场。你要考虑到基金产品的持久性和规模,主动选股型基金可供选择的种类没有想象得多。”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比如有基金公司为了创新,发行了针对某行业的股票型基金,但此后必将面临该行业成长性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此外,一旦该基金发行达到一定规模,若是行业的股票盘子过小,该基金的操作很容易对行业有很大影响,将使得基金经理很难操作。
指数基金、ETF基金等被动型基金创新往往是针对不同的指数,或者加上一个杠杆,或者留出些套利空间。譬如,市场上第一只分级基金瑞福分级基金,曾被业内视为一大“创新”。但该基金本身并不算创新,只是通过收益分配的安排,将一只基金分为瑞福进取和瑞福优先,使其出现一个套利空间。“这类产品创新,往往也是在交易层面上,在实际内容上很难有所突破。”一位分析人士评价。
而在内容上试图突破的基金则面临着投资者接受度的问题。譬如,可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基金,是从投资标的本身对公募基金做出了创新。但限于海外股票市场的表现以及国内基金经理投资海外时的经验和信息通达度等问题,QDII的收益问题使其规模和种类一直受到限制。迄今为止只有19只,且总规模仅有67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