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基金行情基金动态
分类导航
 
 
指数化投资凸显优势
发布时间:2009-7-5 10:52:08
 
文章内容

    指数基金业绩一枝独秀

    回顾09年上半年基金业绩表现,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指数基金表现一枝独秀,业绩显著领先于主动型基金。

    从上半年业绩排行榜来看,全部基金业绩排名前10的基金中有6只是指数型基金;易方达深100ETF以76.55%的净值增长夺得全部基金的业绩冠军,位列排行榜前10的6只指数基金平均净值增长高达72.01%。

    这种超额收益效应并不只属于少数指数基金。截至6月30日,上半年完整运作的18只指数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66.65%,整体上显著超越了股票型基金平均50.53%的净值增长水平。如果从数量上来看,166只主动型股票基金中,仅有7只基金业绩超过了指数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也就是指数基金打败了超过95%的主动型股票基金。

    在各类指数基金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跟踪深证100指数的指数基金;其次是大盘股指数基金上证50ETF和中大盘指数基金沪深300;相对较差的是红利指数和中小板等主题性指数。

    主动基金缘何落后?

    上半年指数基金的整体表现再度证明了一个事实:在股市强势上涨阶段,指数基金必然是表现最出色的基金类型;也就是说主动型基金难以在市场上涨中取得超额收益。

    投资者或许都会觉得困惑,为什么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反而会输给被动复制指数的指数基金呢?

    一是仓位限制。主动型基金在保有一定比例的现金的同时,还或多或少进行主动择时。即使在股市明确的上涨阶段,主动型基金平均仓位也低于被动型基金。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主动型股票基金平均仓位最高也只在84%左右,而指数型基金平均仓位一般在95%以上;这在上涨趋势中必然削弱主动基金的业绩。

    二是主动管理的组合结构配置被证明难以整体战胜市常主动型基金经理试图去把握超额收益的个股或行业以战胜市场;这种策略在某段时间可能效果显著。但股市的驱动力总是不断转换,而基金经理固有的管理风格和投资偏向使得主动型基金难以在整个风格转换的周期内跑赢市常今年上半年,虽然某个阶段都有相当部分主动基金跑赢指数,但在市场风格的快速轮动下,能持续跑赢市场代表性指数的就寥寥无几。

    这两个原因在股市的上涨阶段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上涨时多数主动基金将落后于指数基金。只有在市场震荡下跌阶段,主动基金才能体现投资优势。

    指数基金战略配置价值凸显

    指数基金的业绩从低谷重回高点,并不仅仅是09年上半年的暂时现象。相反,这提示投资者应更加注重这类特殊基金的投资价值。

    随着股市近一轮的牛熊循环结束,国内股市的投资环境正在发生渐进及根本的变化。指数化投资的优势将逐渐凸显,其长期战略配置的重要性正在凸显。

    原因之一,是国内市场的有效性正在逐渐提升。随着股市机构化程度的加深,基金行业规模大增,国内市场的有效性正在逐渐提升。主动型基金越来越多,占流通市值比重不断增加,意味着跑赢市场平均的难度越来越大。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从06-09年以来,在每一轮主要的股市上升期,能够跑赢代表性指数的主动型基金数量越来越少。

    原因之二,目前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指数基金的投资风险也大为降低。经历过08年的巨幅下跌后,可以肯定的是,股市未来几年的系统性风险大大降低;这意味着在中长期上升趋势中,指数基金的长期投资吸引力增强。

    原因之三,随着主动型基金业绩分化的加剧,指数基金的长期投资优势会逐步显现。基金数量不断增多,这意味着从中选择能够战胜市场的主动型基金越来越困难;而指数基金的选择难度则要小得多。

    主动配置不同风格的指数基金

    从上半年的表现来看,指数基金整体上优势突出;但在不同指数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分化。不同风格和特点的指数基金可以被用作跟踪其对应目标市场的投资工具,有经验的投资者也可根据对市场风格变化的判断,有针对性地重点配置某类指数基金。或者说,可以把指数基金这种被动投资工具用于主动的资产配置。

    在08-09年的市场转折中,不同风格的指数基金业绩分化体现出鲜明的市场风格转换。在08年底至09年1季度的上涨初始阶段,中小盘风格领涨市场,相应的中小板指数基金表现强势;而在4月以后,代表大盘风格的50指数明显提升。

    从下半年的投资预期来看,股市风格仍然会以大中盘为主导,中小盘风格有可能阶段性活跃。这意味着下半年配置指数基金,应以大盘风格或代表性指数为主。

    对于不太能够识别市场风格转换的投资者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简单持有全市场的代表性指数,如沪深300指数。由于在行业和风格配置上比较均衡,这类指数的长期表现也将较为均衡。


相关文章
  • ·指数化投资凸显优势
  • ·何时选择指数化投资?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