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 与战投合作成果超预期
目前的中行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中国最大外汇银行的概念上。在努力推动海外业务发展的同时,中行正在加快国内业务的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种重要的战略调整一直在持续,某些业务的增幅在可比同业中居于领先。
在过去几年的合作中,无论在协议议定项目,还是在协议外新增合作项目方面,中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成果都超出了中行与战投所签协议的预期。
2004年股改初期,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国有银行的前景并不看好。当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强了海外投资者对中行的认同度和信任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行在海外发股上市中获得了42倍的超额认购。
提升业务竞争力,扩大业务领域。通过与战略投资者的紧密合作,中行在飞机融资、船舶融资、银团贷款等高端公司金融领域与战投密切合作,提高了中行在高端公司金融业务的竞争力;中行私人银行业务从无到有,率先在国内实现业务突破;全新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试点成果显著,已经开始在更多分支机构复制、推广。
在过去的合作过程中,战略投资者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与内控、财务管理、司库、人力资源、信息科技、战略管理等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领域为中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为中行安排海内外培训,为总、分行管理者和业务骨干提供量身定制的业务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训。据了解,最多的时候有60多个人在中行办公。
尽管RBS后来由于自身的原因撤资,但中行与其继续保持着互惠合作关系。中行与淡马锡及ADB的合作也在继续。
工行:全球银行业市值之首,“这样好的股票,不愁卖不出去。”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日前举行的工行2009年股东会上表示,“工行是中国和全球金融业的代表;工行是全世界市值最大,利润最大,存款最多的银行。我相信,这样好的股票,不愁卖不出去。”
人们谈到工行股票,使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现在买工行,等女儿长大了,收益可给女儿做嫁妆。通俗的表述之中体现出工行的长期价值。
战略投资者看重的正是工行的长期价值。2006年1月27日工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2006年4月28日,工行分别与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公司顺利完成资金交割。
自2006年工行与美国高盛集团的战略合作正式启动以来,双方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金交易、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等诸多业务领域展开了全面合作。
为进一步增强双方风险管理战略合作的适用性和针对性,2009年工行与高盛集团在之前已开展的合作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合作形式,采取共同出资聘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的方式,针对工行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分别开展了专项咨询合作项目,取得一系列合作成果。
据介绍,在上述合作过程中,高盛集团还特别派出高级风险顾问专家团队进驻工行和各项目组协调合作事宜,及时提供现场咨询,并通过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讲座、培训等方式,为各合作项目实施提供经验交流和技术指导,对保证项目质量、推进项目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一家银行可靠的风险管理能力只能“量身订造”,无法通过简单的复制或购买来获取。比如过去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技术的研发中曾尝试过购买国外公司开发的现成系统,但由于其中的定价模型、风险计量方法等核心技术并不向购买者开放,实际上是一个“黑箱”,极大地制约了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竞争力的提升。
业内人士评价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工行与高盛集团在风险管理领域中的这种合作模式,使国内商业银行得以掌握当前国际最先进的风险管理核心技术,对全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为全面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工行自与高盛集团启动战略合作以来即重点开展了在市场风险管理领域的全面合作,充分吸收高盛在市场风险管理、交易投资管理、金融工具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启动了金融市场业务与风险管理研发项目。
在研发过程中,工行首先从标准衍生产品开始逐步构建自主定价模型,逐步打开外购的复杂结构性衍生产品定价模型“黑箱”,并通过自主开发利率、汇率、波动率等市场风险因子模型,自主构建市场风险计量方法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定价能力、市场风险量化分析水平和风险揭示能力。
另据记者了解,目前,工行正与高盛集团一道继续深入推进市场风险管理研发工作,进一步完善其市场风险计量与监控平台、产品控制平台和定价/估值模型库,增强金融市场业务产品创新与自主定价、市场风险计量与监控等核心能力,提升团队专业能力,致力于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率先建立起国际一流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为在金融市场业务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引入汇丰后上市,形成互利双赢
作为交行引入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汇丰现持有19.15%的股份,为交行第二大股东。
2004年8月,汇丰以136.5亿元购入交行19.9%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2007年5月,交行发行A股以后,汇丰在交行的持股比例被摊薄至18.6%,根据双方在股份认购时所签署的反摊薄协议,2007年10月汇丰通过其控股公司在香港二级市场增持的方式将其股份提升至19.15%。
引入汇丰后,下一步棋怎么走?交行的态度很明确:公开上市。
汇丰入股后,交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1.62%。2005年6月,交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当日,交行股价最低见2.8元,一度升破暗盘价上限2.8元,最高见2.9元,较招股价2.5元高16%。散户以每人每手最低2.8元账面获利300元,最高2.9元则账面获利400元。
在交行上市招股时,汇丰又再斥资约29亿元增持股份维持其持股量,以合共持有交行89.4亿股计算,总成本约165.5亿元,相等于汇丰收购每股交行平均成本价为1.8512元。按交行当日收市价2.825元计,汇丰所持股份每股获利达0.9738元,回报率高达52.6%,帐面劲赚约87亿元。
交行上市后对汇丰的高回报率也打破了业内质疑汇丰巨资入股交行的诸多猜测,也打破了“144.61亿元人民币,折合美金17.47亿美元,持有77.75亿股,即以票面价格的1.86倍入股。这一价格肯定低于以后交行上市的价格,汇丰不值”的传言。
上市后,交行与汇丰在信用卡、公司、零售、国际等业务领域开展了深入的合作。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计划,交行得以借鉴和分享汇丰的卓越品牌、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工具、产品和技术;而交行在中国本土市场的丰富经验和庞大的网络机构也给汇丰在中国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的助益。
交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年多来,交行与汇丰的战略合作推进十分顺利,尤其在TCE合作计划、国际业务和公司业务、双方信用卡业务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效,形成了”互利双赢“的合作局面。”
汇丰也表示,曾多次表态不会减持交行股份,并将长期持有交行股份。根据两家银行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汇丰持有交行的91.15亿股在2008年8月18日锁定期满,但是汇丰将交行视为在中国银行业的首选合作伙伴,其长期持股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特别是,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境外战略投资者集中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但汇丰再次重申长期持股交行的立场,足以表明两行合作股权纽带的牢固性。
理财周报记者在交行过去几年的年报中发现,2007年末,交行的扩股分红方案是每10股分红1.5元,2008和2009年,保持每10股分红1元的方案。
“自上市以来,交行保持着稳定的分红派息政策,分红派息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并于2008年中期在国内上市的银行中率先实施了中期分红。”交行在接受理财周报采访时向记者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