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通胀控制预期尤在,升息预期尤在,银行理财产品正在发生变化。在房市调控,股市震荡的日子里,投资者正可运用这些变化,让资金更有效率。
产品期限由长趋短
随着投资者越来越多选择“宜短不宜长”策略,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多。现在各银行相继推出无固定期限理财产品,由于该类产品类似活期的流动性,销售规模不断扩大。比如工行明星产品“灵通快线超短期”,周一至周五交易,买入即日起息,赎回马上进账(目前预期年化收益1.4%),成为第三方存管资金、投资观望资金、生活备用金的不二选择。
提示:该类产品通常有固定交易时间,如周一到周五9:00-15:30,周末用钱的投资者就要提前安排赎回。
而半年内的固定期限理财产品发行频率也越来越快,工行基本每周发行30天左右的固定期限理财产品,通常风险较低、期限较短,在当前成为投资观望族的投资“中转站”。
提示:如果对资金到账时间要求较高,尤其需要注意产品到期日、到账日,以及是否可提前终止的条款。同样条件下,“T+1到账”条约就会比“T+2到账”的条约更有利于投资者。
预期收益逐步提升
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正逐步提升,这一方面体现了升息预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银行较好的资金运作能力。工行“灵通快线”四周滚动型产品,今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其它固定期限产品收益也有不同程度提升。
提示:一方面可选择已提高预期收益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可选择中短期理财产品,如果未来升息,那就有机会在新产品中获得更好回报。
产品类型不一而足
升息预期也代表了通胀预期。不少银行选择了主打新股理财产品,一则顺应新股频发、收益较好的市场;二则通常期限较灵活,如可每周赎回;三则新股类产品相对风险适中,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
有些银行还发行了基金类理财产品,通过锁定收益来锁定风险的形式降低产品风险,同时又可以满足投资者的收益性需求。
提示:选择产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对比较陌生的产品类型,需要充分了解投资方向及风险属性,同时建议投资前做一份风险评估书,了解自己的风险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