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陈珂 发自上海
CPI终于“转正”。11月CPI同比上涨0.6%,修正了同比负增长的局面。已彻底“明朗”化的通胀预期正改变着机构在债市的投资行为,一个突出表现即机构“放弃”央票。
“除了政策性金融债和信用债,央票和其他利率品种的需求都比较疲软。”14日,一大型银行交易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1年期和3个月期央票的发行利率,已经分别14次和15次稳定于1.7605%和1.328%。但在经济复苏势头愈发明朗和CPI转正的背景下,机构对央票发行利率的上调的预期只剩下“时间上的分歧”。机构对央票的需求已经非常之低。
从上周债券二级市场的表现看,央票二级市场的收益率全线上行。据长城证券统计,1年期左右的央票成交在2.14%附近,上涨了4个基点(14日再度上涨2个基点),继续拉大着一、二级市场的收益率倒挂利差。
与此同时,当前距离新年“信贷冲锋”的起点已经越来越近,再使用1年期央票长期限的锁定资金,显然是给明年的信贷经营“自找麻烦”,这或许也成为银行方面“放弃”央票的一个考虑因素。
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加大了3个月期央票的操作力度。在交易员们看来,正是由于1年期央票受一、二级市场利差倒挂的影响,已经很难担任央行资金回笼的主要工具,导致央行加大3个月期央票的发行力度,承担对冲到期资金的职责。
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债市的走势主要取决于资金面,短期内资金推动行情有望得以延续。在央票配置减弱时期,流动性更多流向金融债和信用债。
据中债登的数据显示,在CPI“转正”的11月,银行和保险新增政策性金融债投资均创出历史新高。同期基金公司债券配置品种也主要集中于企债和短融等信用品种。
[责任编辑:Jack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