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向市民介绍理财产品 新华社
可能比较喜欢理财的市民会发现,最近理财市场又有了新变化。昨日,市内银行业传出消息称,受银行回归真正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信贷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有所提高了。
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就是银行将贷款贷给借款人,然后将信贷资产通过信托公司的平台转化成理财产品,再出售给投资者。
预期收益有所提高
“以前一般只给3%左右,现在可以给到5%。”沙坪坝区小龙坎赵女士在银行咨询理财产品时欣喜地发现,与今年初的“吝啬”相比,时下银行好像突然大方了起来,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度提高了。
市内某银行柜台上,摆放着一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宣传材料,上面宣称“预期年化收益率可以达到5%”,这款产品的投资期限为1年;而该行在今年一季度推出的一年期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当时给出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仅在3%左右。市内某银行人士称,投资者年初买这类理财产品,可能最高预期收益率也就3.5%,现在一般都可以达到5%了。
源于银行置换贷款
时下存款利率并没有上涨,银行为何主动调高预期收益率呢?市内银行人士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受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微调影响,各银行都在通过这种方式置换存量贷款,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好用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
“现在银行力推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与其置换存量贷款的功能密切相关。”市内银行人士称,今年下半年以来,各家银行都收紧了信贷规模,调整信贷结构的方向已经十分明确,由于信贷总量受到了限制,转让信贷资产以腾出贷款规模,然后进行再次放贷,成了银行的主要选择。
业内人士预测,在各银行上半年信贷增长过猛的情况下,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的流动性可能都受到了影响,用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来置换贷款的做法,接下来或许会逾演逾烈,其预期收益率也可能还会有所提高。
投资仍然存在风险
“虽然银行发放出去的贷款一般都赚钱,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市内银行理财专家称,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大致会面临三大风险。
首先,政策风险。若遇到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或许影响到投资和兑付等工作正常进行,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减少甚至损失。
其次,信用风险。一旦出现信用违约情况,投资者将面临投资本金和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
第三,提前终止风险。如果信贷融资项目用款人提前全部或部分还款或者发生银行认为需要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情况,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投资者可能面临不能按预期期限取得预期收益的风险。
[责任编辑:gavin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