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上半年表现再次令世人大跌眼镜。
一方面中国经济恢复向好形势依旧;另一方面,A股上半年表现却列全球主要市场跌幅第一。
对于中国而言,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虽然中国不是危机的“震源”,却依然以跌幅超过60%而列居全球主要市场指数跌幅第一。如今,在欧洲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国内展开宏观政策调控、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不确定性之时,中国A股市场又一次位居全球主要市场跌幅之首。
统计数据显示,沪综指从年初以来下跌26.82%;深成指下跌31.48%。全球其他主要市场表现则是,截至6月29日,美国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年初以来分别下跌了5.35%、5.90%和6.62%。截至6月30日,亚洲地区的日本东京股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跌幅为11.04%,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97%,而欧洲跌幅最大的法国巴黎CAC40股指也不过下跌12.88%。
A股上半年跌幅远远超过全球其他主要市场股指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再次审视中国的股市。而仔细梳理一下上半年来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与政策变化,人们对中国A股如此差的表现难以相信。
外部环境而言,欧盟主权债务危机远在欧洲,对中国的进出口虽有影响,但未及根本,也不伤筋动骨,恰恰相反,中国上半年进出口形势比预期的还要好,对于下半年而言,进出口的形势则可能还不如上半年,因为6月19日中国启动新一轮汇改后,人民币升值也重启了,在半个月内,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连续突破6.8、6.78等关口。央行数据表明,2010年7月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7720元,以6.83为起点的话,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接近1%,升值势头短期来看较快。这种升值趋势对于中国的内外贸企业来说,并不一定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因此,对于未来的半年或一年时间,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外贸进出口企业或许又将面临一次类似于2008年时的困境。进出口企业对于汇率变化所带来的企业成本控制、赢利能力强弱等又将面临一次挑战,在这种外贸形势未来较现在更严峻的预期下,人们很难对现有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业绩有更好的预期,如此一来,A股想有好的表现,只怕得寄希望于其他因素。
更令人担忧的是,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是否真的会发生始终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剑,而如果二次探底发生,全球股市继续恶化下跌,则中国A股又如何能够独善其身?
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对内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对楼市的调控将继续坚持,只是其力度、时机或许有细微变化。财政货币政策方面,从中央最近的表态来看,整体政策基调虽不变,但温总理一直强调,今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从这个角度而言,政策在执行中的灵活性将更加体现。以央行调控流动性来看,上半年虽有逐步退出刺激政策的一些表现,但依然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及较强的投资力度。这一趋势相信在下半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仍将持续。而通胀的减弱也对政策的紧缩起到了延缓作用。
从中国上半年的整体经济增长来看,中国A股的确没有理由交出全球最差的市场表现答卷。这一点在2008年时不能得到完整的解释,在今年依然很难得到完整的解释。
但有一些方面或许的确值得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者们所深思,中国的股市为何总是不能成为“经济的晴雨表”?在2008年市场低迷时,中国可以一年不发行一支新股,而一旦市场放开,其发行速度与规模又远超出人们的预期。
相关数据显示,自去年6月底新股发行重新启动以来,沪深两市共有287家公司发行了新股,通过IPO募集的资金额超过4000亿元。其中,今年上半年,共有177家公司进行IPO并上市,累计融资约2100亿元。更有甚者,新发行股票在不断进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屡屡发生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的现象,以至新股上市在昙花一现之后,纷纷走上破发之路,统计显示,177只次新股中,共有94只破发,占比超过一半。这无形之中也将股指拖入了下跌的深渊之中,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A股上半年如此差的表现也就可见一斑了。
中国A股上半年本不应该如此差的表现,更何况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期间,就在上半年里,中国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纷纷正式面市。
A股上半年的表现已然成为事实,下半年是继续向下还是重拾“牛头”,仍是未知之数,而如何让中国A股市场更加成熟、更趋稳定、更符合国内经济的体现,仍需要在新股发行制度,主板、创业板及中小板的制度完善以及上市公司融资等制度创新完善上多下功夫,毕竟外部环境的变化只是一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则是一个市场稳定的基石。当前,从外部找原因,不如从市场建设自身找问题,或许这才是中国A股未来能真正反映经济表现、成为“晴雨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