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成交量从800多亿元开始一路萎缩,到上周四、五的521亿元、527亿元。这可是2008年12月1820点时的地量,也是去年8月3478点以来的地量。市场又回到2008年年底时的低迷状况,急需股市政策有所作为。
1有力扭转单边下跌市
从去年底3277点至今年5月21日2481点,指数暴跌近800点,跌幅达24.3%。即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大熊市,春季也出现过4778点—5522点、幅度为15.6%的反弹。唯今年初以来连跌半年,实为20年所罕见。如果以沪市主板为投资标的,包括公募、私募、险资、社保、券商在内的绝大多数投资者均被一网打尽,亏损严重。去年底绝大多数机构预测今年上半年能冲高至4200点—4500点,结果却是南辕北辙,至今躺在2500多点。
2明显放缓扩容节奏
今年上半年,巨量大小非解禁不断,中小板和创业板每周发行和上市各8只—9只新股,总数逾200只;主板大盘新股如一重、二重、南车、北车包括未来的农行也不断登陆;银行股全面巨量再融资更压得市场喘不过气。记得2008年跌破2800点后停止IPO,而2009年7月在2900点上方重新恢复,如今又跌回2500点。尽管大批新股破发,但每周上市8只新股仍毫不动摇。可以说,今年是史上扩容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是管理层只字不提“充分考虑市场承受力”的一年。巨量快节奏扩容,像大功率抽水机,不断吸走资金,市场不堪承受之重。
3修正宏观调控政策 对股市的过度利空反应
今年是政策对经济调控力度很大的一年。从年初调结构、抑过剩、防通胀、降贷款、扼房价、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到6月中旬后的汇改、大面积取消出口退税、扼制“两高一资”,重拳都打在金融、地产、资源、钢铁等大盘股身上,大盘蓝筹股市盈率从20倍降到10倍左右,大盘银行股已仅8倍—9倍,低于国际成熟股市。指数即使沉在2500点也涨不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远离缺乏成长性和股价弹性的大盘股,历来流通性最好、成交量最大的大盘股日益被边缘化,以致沪市成交已连续被深市所超过。在这种情况下,不应用行政意志代替市场意志,一味考虑多圈钱而给农行定高发行价,以便维系构筑一个多月的2500点平台,确保股市稳定。
4限制股指期货的过度投机
4月中旬股市从3000点下跌到2500点,恰巧与股指期货开出的三个月合约的空头走势同步。股指期货吸引了大批高投机性资金做空和做T+0,开仓量虽不大,但日成交量却大大超过现货市场。6月后公募、私募也陆续进入股指期货,成交量和持仓量再度上升。巨大的投机效应和赚钱效应,盖过股市吸引力,使股市唯股指期货走势是从。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股指期货的投机性交易量,恢复其套期保值的功能。
5通过财富效应 以恢复投资者信心
回顾近20年,中国经济可谓一枝独秀。照理,新兴的中国股市在全球表现也应该最好,上市公司融资和投资者盈利这两大功能应能同步发展。但现状却是:与金融危机前的高点相比,美、欧、日及中国香港股市至今只跌30%,而中国A股却跌了60%。与2000年底2073点相比,至今只涨了20%出头,不仅大大跑输年均9%的GDP,跑输上涨的房价,而且跑输2.5%的年通胀率。A、H股甚至已经倒挂。但需知,中石化、中石油A股发行价为4.22元、16.7元,而H股发行价仅1.60元、1.27元,这种接轨对A股投资者来说太残酷了。再看所谓的新股市场化发行,大盘股几乎都破发,中小板股超高价发行的也相继破发。换言之,投资A股的绝大多数投资者,5年、10年下来,除给上市公司没完没了地融资、再融资,就是亏损累累。一个好端端的股市人气全无。这显然需要管理层调整政策、加强协调、统筹兼顾,重新把保护投资者利益视为重中之重。
6加强对中小盘新股发行价的管理
今年政府已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为国策,因此,当大盘股沉沦时,包括基金、社保在内的广大投资者,便将资金投向中小板、创业板和主板中的高科技股。整个市场已由原先对大盘蓝筹股空泛的“价值”投资,转向对中小盘高科技股的高成长性、高扩张性,以及真正的价值,进行中长期投资,波段性操作,使自身财富与上市公司股本一起壮大,在上半年也取得不错收益,可谓市场大扩容中的“自我缩容”,是目前严重供大于求的市场中唯一的“红色根据地”。但目前最大的困惑是中小盘新股,在“市场化”旗号下,存在利益操纵、定价奇高、过度超募,市场急盼管理层能为中小盘新股发行市盈率定上限(如40倍),以促使中小板、创业板健康、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
在重融资、轻投资者利益的政策取向未改观前,上证综指和大盘股估值的趋低化,快节奏扩容的常态化,成交量的平淡化,中小板创业板指数的趋高化,以及中小盘高科技股的独立化,可能是较长时间内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