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股票行情后市预测
阅读排行
  • 该分类还没有添加任何内容!
 
 
政策面已悄悄转变 市场价值投资时机渐至
发布时间:2010-5-27 20:02:12
 
文章内容

  5月以来,在3000点震荡了大半年的A股市场大幅向下调整,跌幅仅次于深陷信用危机的希腊股市。中国股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影响股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未来将如何变?已经跌了再跌的蓝筹股是否已具备投资价值?

  政策面已悄悄转变

  记者:A股市场在3000点震荡了大半年之后,选择了向下调整,您认为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未来会怎样演变?市场未来的走向如何?

  邱国鹭:目前市场的估值合理,基本面也没问题,今年股市下跌的主要动力来自资金面与政策面,而资金面主要是看政策面的动向,所以关键因素是政策面。

  在过去一周多,政策面已有一系列微妙的转变:温总理提出要防止多重政策叠加的负效应、要有保有压;住建部与各地方政府签订了2010年住房保障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地的保障性住房7月份要开工;较早前,国税局新闻处处长表示,地方无权出台物业税;发改委也预计通胀三季度会回落。从许多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政策正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最值得关注的是,鼓励民间投资的三十六条新规的出台,这次政府迈的步子很大,只要不是明令禁止的产业,民间资本都可以进入。政府在调控地产、降低资产泡沫的同时,放开产业投资,发展实体经济,在客观上大大降低了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这不仅可以抵消调控政策的负效应,还可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进程。未来一段时间投资者应密切观察各个部委的关于36条新规的后续政策。

  就短期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面较紧,但中国股市从来不缺钱,只要政策导向转过来,资金面其实不成问题。我们基本上可以确认的一点是:今年不是大熊市,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的单边下跌。

  陆文俊:这次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政策,通胀压力加大,积极政策正逐步退出,导致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加大,2004年、2008年宏观调控的威力,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央行正在采取的收紧流动性的政策会有什么影响,大部分机构投资者都觉得心里没底。

  市场未来的走向还是要看政策,因为股市中的主要权重股和宏观经济高度相关,政策预期对其影响会非常大,而医药、新兴产业等行业虽然与宏观政策相关度相对较低,但权重较小,对市场影响有限。市场走到今天,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对中小板、创业板等成长股,估值体系基本上还是有效的,而对大盘蓝筹股,机构更为看重政策的影响因素。

  王鹏辉:影响市场的关键因素是宏观经济的趋势和流动性。温总理最近提到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反映了宏观经济的复杂性。

  2008年底以来的经济刺激政策对旧有经济增长模式是有效的,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体现,为保增长和保就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催生了资产泡沫,危害经济长期增长。针对新兴产业的刺激政策虽然不断出台,但其效果显现是长期的,短期内对增长和就业贡献不大。近期政府出台房地产新政表明政策选择了压制资产泡沫。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资产价格得到优先控制,但经济增长受到明显的压制。

  站在目前的时点,宏观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不利于市场短期表现。其次是流动性,简单从M1和M2的变化趋势来看,未来2个季度都处于向下的趋势中,也不利于市场的短期表现。综合而言,市场存在压力。

  蓝筹股中长期投资价值已现

  记者:经过近期以来的大幅下跌后,您如何看待市场的风险,市场是否已具备价值投资的机会?

  邱国鹭: 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风险有两种,一种是股价短期波动的风险,另一种是本金永久性丧失的风险。如果你在20元钱买了一只股票,跌到16元后不久涨回来,这是股价短期波动的风险;如果股价以后再也回不到20元了,这种本金的永久性丧失才是真正的风险。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定要规避的是第二种风险。在市场底部时,股价波动往往很剧烈,因此第一种风险很大;但是此时股价已经被严重低估,所以第二种风险却很小。

  现在相当一部分低估值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大盘蓝筹股,只要拿得住,尽管短期的波动在所难免,中长期的回报却是相当可观,其中不乏两年内可以翻倍的品种。事实上,在5月以来的下跌中,一些先期领跌的大盘蓝筹股已经表现得很抗跌,说明其投资价值对股票价格的支撑作用在逐渐显现。很多行业龙头的估值,已经与国际资本、产业资本的定价接轨,甚至更低。虽然短期波动不可避免,但长期投资者的风险已不大。很多投资者倾向于认为越跌风险越大,因而追涨杀跌,但从价值投资的角度讲,应该是越跌风险越小。总体上,投资者的短期思维太严重,但财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

  陆文俊:我个人认为,看两年以上,现在的很多蓝筹股、小盘成长股,都有很好的投资价值。从长期来看,市场目前的位置是安全的,银行地产都很便宜。

  现在的问题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市场,投资者习惯了大起大落,对投资收益有非常高的心理预期,都希望一年有100%的收益率。如果把预期降下来,其实目前的市场处处都是价值投资者的机会。

  紧缩政策不能解决CPI上行压力

  记者:CPI、PPI走高,通胀是否已然来临?在收紧流动性方面,央行今年已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未来,政府是否可能采取更严厉的宏观调控措施?比如加息?

  邱国鹭:CPI通胀走高是暂时的,下半年会趋缓。从全球范围看,铜价与油价是通胀领先指标,二者近期都已下调了20%,表明全球的通胀预期在往下走。其实,温和通胀并非洪水猛兽,因为中国处在经济上升期,人口比发达国家年轻,且有过剩产能存在。对于处在财富积累阶段的中国,适度的通胀是有利于国家利益的。虽然CPI暂时走高,只要控制在3-5%以内,没有必要特别担心。现在房市与股市都在下跌,财富的负效应很大,如果政策继续从紧,对经济的杀伤力会较大。因此,未来政府在出台宏观调控措施时应该会充分考虑经济的承受能力。

  陆文俊: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一轮通胀压力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产品、资源类产品的价格上行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价格上涨主要来自收入结构的变化与收入水平的提高,要特别关注新农村建设,以韩国为例,韩国在新农村运动的十多年时间,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由占城市居民收入不到10%增加到95%。在这一阶段,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农民收入大增,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

  中国CPI的构成与生活必需品高度相关,自然会上升,另外,长期过低的资源类产品价格包括水、电、燃气和交通等,调整的总趋势是价格上行,也将促使CPI增长率的上行。收入增加必然带来物价上涨,工业品价格不一定会上涨,但生活必需品一定会上涨,这跟流动性没有任何关系。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只能短期压制一下价格,不可能解决CPI上行的压力,对于抑制通胀没有太大意义,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降低经济的活力。一旦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给众多工商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资金紧缺的局面,影响经济回升的势头。如果到最后不得不重新放松流动性,将造成更大的通胀压力。

  王鹏辉:通胀压力是存在的,但目前还没有太多的明显表现。而一旦出现滞胀,对市场和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趋势预期都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目前来看,如果前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宏观经济短期内虽然面临一定的压力,但短期通胀的压力自然会有所消除,未来政府出台更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可能性在降低。

  风险在于长期通胀水平如何。目前我们担心的是长期通胀水平在上升,市场有这样的预期,但不会对政府未来2-3个季度的政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不认为中国会进入一轮新的加息周期。

[1] [2]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政策面已悄悄转变 市场价值投资时机渐至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