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深层次的经济结构上来说,当前仍存在导致经济二次探底的诸多因素。尤其是宽松政策的延续期过长,则这种探底的深度可能超预期。因此对于国内而言,当前最紧要的并不是GDP增长所标榜的政绩工程,而是如何解开政策掣肘从而真正推动经济模式转型,从而尽快恢复经济的内生性动力。
从深层次的经济结构上来说,当前仍存在导致经济二次探底的诸多因素。尤其是宽松政策的延续期过长,则这种探底的深度可能超预期。因此对于国内而言,当前最紧要的并不是GDP增长所标榜的政绩工程,而是如何解开政策掣肘从而真正推动经济模式转型,从而尽快恢复经济的内生性动力。
一、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实际上,在本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始终潜藏的一个隐患是,虽然在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全球经济出现一定反弹,但实质性的经济基础没有得到充分改善。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复苏乏力、新的经济模式没有形成、金融体系内生性动力没有得到修复。
尤其是对于国内来说,过于急功近利的追求短期效应,可能为后续复苏埋下隐患。正如吴敬琏先生所指出,中国目前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过分注重短期政策,但这些短期政策是不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归根到底应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长期问题。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始终会回归内在规律,因而政策不能毫无节制的违背经济规律本身,否则最终将遭至经济规律的反诬。
二、调结构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实际上,全球金融危机不但提出了全球经济模式调整的命题,还提前将困扰我国长期增长的经济模式问题不可回避的摆上桌面。
目前而言,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模式受制于国内外的各种客观因素,已不可避免的走向末路,而转向消费型经济模式是唯一的出路。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开各类妨碍经济模式转型的掣肘(比如房地产高价的利益死结)终究是必须要面对的。更何况在当前的产业体制和结构下,创新型产业发展受到制约,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始终难成气候,都有赖于漫长的调整来化解。
正是这样,才有学者认为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远不如美国这一金融危机的爆发源,中国经济亮丽的数据背后仅仅也是一种政策刺激的短期效应而已。当前阶段,对于管理层来说将是面临一个忍受短期痛苦来换取长期增长,还是继续通过烧钱来延缓经济调整从而导致更严重问题的选择。
三、全球经济平衡的外部压力
从外部来看,我国将要面对的是全球经济平衡的长期命题。欧美等国最终将转向外向型经济,而这显然将扼杀中国长期出口的空间,并且在国际博弈方面,我国的相对优势显然不明显。
而所谓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各类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实际上只是在这一背景下的各类具体事件而已。而这一外部命题,将给我国的经济调整施加更大的压力,也大大压缩了政策可选择的时间空间。
[责任编辑:hongwan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