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一个人的大户室:反对钻石底之说 炒股要看业绩
发布时间:2012/8/3 4:47:46
 
文章内容

  本报记者 蔡宗琦

  “他们都走了,就剩下我一个人每天还来营业部转转。”在珠三角的一个二线城市,股龄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年纪”相差无几的张姨自嘲地笑了笑说,“好多老股民熬过了2008年,都没有熬过今年。要不是上半年买了几只医药股,销户的人里头恐怕就有我。”

  谈起张姨,她开户的营业部的一位老员工说是“再熟悉不过”。从上世纪90年代初踏入股市到现在,张姨就没有换过营业部,因为投资技术好,近20年来愣是从散户大厅逐渐登堂入室,最终进了大户室,加上爱同其他股民分享投资心得,在营业部里颇有人缘。该员工说:“市场好、人多的时候,大家中午收市时就端着盒饭、抱着报纸去张姨屋里边吃边高谈阔论。”

  可惜,这样的时光已成为追忆。每天一大早准点到营业部报到的张姨发现,老伙计们来得越来越少。“一天上午,我到营业部看到一个熟人就跟他打招呼,让他中午和我吃饭。他告诉我,上半年把儿子买房的100多万元首付亏了一大半,老婆逼他来销户。”

  虽然是个案,但上半年“和股市做个了断”的人远远不止这一个。张姨所居住的城市制造业发达,大户室的同伴多数是当地开加工厂、代工厂的老板,对出口和经济形势极其敏感,也是最早嗅到宏观环境风吹草动的人。

  上半年受欧债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恶化,直接波及当地企业。“他们一开始只是把股市里的钱搬出去缓解一下厂里的困难,但后来股市越炒越赔,特别是很多人爱炒消息、买小股票,结果创业板和ST股杀跌,亏了一半的大有人在,好多人心灰意冷干脆不做了。”张姨发现,最早销户的一拨人正是工厂主。“炒股十来年,他们一狠心都把户销了。他们劝我说,今年形势比2008年还差,也不会再有四万亿政策出来,很难看到前景。不说股市是实体经济晴雨表么?那就别熬了。每当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嘉宾谈论经济复苏、股市有行情时,真想让他们来珠三角看看这些小工厂的情况,看看现在大户室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随后,一些股龄尚浅的投资者也陆续离开这个市场。营业部的人粗略统计,在销户的投资者中,最多的是在2007年大牛市中被拉进市场的股民。 虽然在大户室里孤军奋战,张姨依然每天去营业部看行情,和营业部的工作人员聊天。“炒了这么多年股,心脏早就很结实了。跟你实话实说,我还满着仓呢。”

  “张姨是营业部里炒股很厉害的人。”边上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她有一套自己的投资想法。虽然资金颇为雄厚且独占大户室,但张姨的投资历程是典型的“散户成长史”。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大多数投资者一样,她也迷恋听消息、追庄家,踩过“地雷”,受过伤,几次关键顶底的切换才扭转了她的投资方式。

  2008年初,张姨重仓杀入一只重组概念股,却遭遇长达近一年的停牌。“以前重组概念股遇到停牌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但是看到股市从那么高的位置摔下来,我知道这次完蛋了,复盘时果然直接几个跌停板,连逃命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炒股真的要看业绩,看前景,不然可能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经过近20年的苦战,张姨从追消息转身追业绩。“现在媒体特别爱讨论李大霄(微博)(微博)的‘钻石底’,虽然我不同意‘钻石底’的说法,但是他有句话说得没错,炒股就要看绩优股、成长股。”

  今年上半年,张姨重仓了业绩稳定、有政策支持的医药板块。“特别是广东本土的几个医药股,比较熟悉,也放心,运气比较好,又躲过一波错杀。”

  “我天天在营业部里跟人说看看研究报告、财经新闻,但大家还是喜欢跟熟人聊天,打听股票消息。”她同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选股方法对于普通的散户来说或许有些麻烦,占用了大量“抱孙子”的时间,每天都像上班一样固定作息,和营业部里的投顾闲聊,咨询其建议,再翻看十几份最新的研究报告,盯公告、看新闻,但这样的炒股方式让她安心,“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相关文章
  • ·一个人的大户室:反对钻石底之说 炒股要看业绩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