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近期,温州综合改革试验、深圳的金融完善意见、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范围等相继出台,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将对市场产生怎样影响?
洪流:多项金融改革将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红利的加速释放。第一,温州综合改革创新有利于化解民间借贷风险,将民间资本合理有序引入金融监管范畴,促进银行业对内资开放。第二,深圳出台金融创新意见的核心着力点是推动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拓展证券行业的发展空间。第三,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扩大浮动范围,有利于改善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单向升值的预期,为人民币下一步资本项目可兑换构建一个可参照的平衡机制。这将逐步打开海内外资本进出A股市场的通道,配合QFII、RQFII额度和QDII额度的提升,改善A股市场资金环境。
提姆·康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风险的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对于人民币的均衡价值,我们认为有一点低估,因为ING在全球都有办事处,我们也会定期做实验。比如,我们在全球进行采购,在不同城市购买同样的商品,然后看这一揽子的商品在各个城市的价格。根据我们的调查,人民币仍有一些低估,也就是说人民币仍面临一定的升值压力,我们估计2012年人民币将升值约2.5%。
袁绪亚:市场一直在期待制度变革的积极影响。从行情表现看,投资者是以利好来理解这些制度创新的。这是继股权分置改革后最为壮观的一次重大制度变革,其影响之大毋庸置疑。
中国证券报:现在中国在考虑建立中资企业的离岸人民币贷款机制,深圳可能会允许中资企业在香港银行借贷人民币,温州个人直投也在放开,这些试点意味着什么?
提姆·康顿:中国政府意识到逐步放开资本账户所带来的风险,也完全了解现在的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是由投机来进行推动的。由于人们预期人民币会升值,所以很多进口商都用人民币来进行贸易结算。但这并不是非常健康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方法,因为人民币国际化不应该由投机需求来推动,而应该由非投机需求来推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政府慢慢推出这些举措,有选择性地、适当地开放资本账户,以推动实际的人民币实际需求。重要的是,趋势已经形成,政府会进一步开放国际账户,逐步放大它的试点项目和资本账户开放的规模。
一季报业绩或筑底
中国证券报:一般而言,一季报最能体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管理和成本控制,这也是投资者关注一季报的原因之一。今年一季报有什么特点?
洪流:2012年一季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早周期可选消费行业调整周期较长,幅度较大,一季报业绩或能筑底。早周期的可选消费行业,如地产、汽车和部分家电,从2010年开始调整,调整幅度和时间已经超过2008年-2009年的经济小周期,目前行业估值和盈利增速均处在周期底部,在货币逐步宽松的背景下,业绩有望在一季报筑底。
第二,投资和出口导向型重资产制造业仍处盈利下滑阶段,业绩筑底可能延续到二季度。如造船、工程机械、钢铁等行业,受制于订单复苏和投资增长缓慢,业绩仍处在底部震荡阶段,存在向下的压力。
第三,后周期的行业盈利增速一季报亮丽但存在短期见顶的风险。如银行、白酒(尤其是部分高端和中低端白酒),2012年一季度盈利增速见顶后,盈利同比增速和环比增速下滑压力较大,估值水平承压。
中国证券报:在上市公司公布的业绩预告中,过半公司预亏,这是否预示着上市公司盈利仍在下降?企业盈利的冬天何时能过去?
洪流:我们预计,2012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包含银行类公司)盈利同比2011年一季度下滑3%左右,环比2011年第四季度增长13.46%;剔除银行类公司,2012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盈利同比2011年一季度下滑22%,环比2011年第四季度下滑18.49%。考虑到2011年二季度是上市公司年度盈利高点,2012年二季度上市公司盈利同比增速仍在下降通道中。
企业盈利状况的变化,短期受益于利率环境的变化和需求增长(内外部订单、投资增长、政策放松等),中长期企业盈利状况变化依赖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制度升级的共同作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内生增长将成为推动企业盈利复苏和“走出冬天”的主导力量。
中国证券报:大消费领域仍被看好,今年的投资主线在哪里?投资者如何选择具体行业?
洪流:今年的投资主线是:第一,前周期可选消费行业。如对利率敏感度较高的房地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具有品牌力和整合力的汽车行业和家电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第二,高端白酒中具备定价能力和定价权的企业。第三,财富管理行业在金融创新政策推动下的投资机会。重点关注证券行业创新给龙头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第四,医药行业中具备品牌力和定价能力的龙头企业,如中药行业中的品牌消费公司;生物医药行业中具有创新力的公司。
在季度披露季节,最值得关注的是不受政策短期影响、能够实现内生增长超预期的行业和公司。
袁绪亚:大消费板块估值一直较高。在行情调整阶段被作为防御品种反复炒作,很难再挖掘出收益率弹性大的公司和板块。假定房地产调控将持续2012年全年,汽车销售可能将保持5%-10%的增长;智能电视的普及、平板电脑等也会刺激电子消费的快速提升。
估值修复早于经济转暖
中国证券报: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环比增长1.8%。这是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第5个季度回落,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宏观经济将触底回升,你怎么看?
袁绪亚:国家统计局对季度GDP指标做了调整,修正值为8.2%,达到了社会和市场的一致预期。我们也关注到GDP一直惯性下跌的趋势,准确地说本轮短经济周期的衰退是从2011年2季度开始的,目前尚看不到明显止跌企稳的迹象。不过,国家预算内资金的同比增长显示,政府将增加财政支出和启动政府项目。相对于制造业来看,水利、交通、电力等基建投资出现企稳迹象。我们认为未来基建投资或继续偏向中部与西部。
再看一下工业增加值的分化情况: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快速下滑,而贵州、西藏、甘肃、新疆高增长。以广东为例,外向型经济受重创,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进程继续延续。发电量、粗钢、水泥出现企稳迹象。我们判断,二季度中国经济或企稳,至少市场会产生类似的预期。但是,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回升,将取决于下一阶段的政策力度、房地产市场情况以及海外市场的复苏程度。
洪流:从中国经济所处的转型阶段看,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压力的成本因素(大宗商品,人力资源)没有明显改观,GDP的相对粗放增长格局并未有所改善,GDP短期见底回升存在可能但基础并不牢靠。即使GDP在政策推动下见底回升,通货膨胀可能会出现反复。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GDP水平和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将逐步匹配,低能耗、集约型、依托消费增长、产业升级和制度红利释放推动的中国宏观经济内生增长将更有质量和意义。
(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