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2011年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呈现五大特点
发布时间:2011/12/5 5:13:17
 
文章内容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 王薇)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国家理财规划师年会上发布的《2011年中国理财行业发展报告》称,2011年中国理财产品市场整体发展呈现五大特点:市场规模创纪录、“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成市场主流、短期及超短期理财产品占发行的主力、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占比提高、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据与会业内专家介绍,2011年上半年,我国理财产品发行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1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497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已经超过2010年全年的发行规模7.05万亿元。

年会上发布的《2011年中国理财行业发展报告》称,2011年中国理财产品市场整体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首先,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以来,中国理财业务每年的市场增长率达到18%,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理财市场规模更是达到300亿美元。

其次,“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往年,银行理财产品大多数是“保本型”,收益率较低,投资对象主要为低风险资产。面对2011年来强大的通胀压力,客户不再满足于3%至4%的年收益率,因此高风险高收益的“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更受青睐。

第三,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据发行的主力位置。据统计,在2011年上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占绝大多数,比例高达62.08%,而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占32.8%。

第四,从理财产品结构来看,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占比提高,已经占到一半左右。货币市场工具和债券类相关的投资品种,受市场利率的影响最直接、最明显,也很好地反映了目前资金成本的状况,由于市场资金本身比较紧张,因此投向这些标的的产品本身就可能获得比较高的收益。信贷类产品发行下降后,也没有更好的产品来替代,因此债券类和票据类产品就成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大类。而信贷资产类产品由于受到较大监管约束,在理财产品发行中占比明显下降。同时,受加息影响,与利率挂钩的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受到追捧,此类产品可随加息调高收益率,因此逐渐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

第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理财机构之间产品开发中的模仿速度在加快,收益水平在互相抬高。一家机构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后,其他机构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跟进,推出同类理财产品,并向客户承诺更高的收益率。另一方面,理财机构为保住自身的市场份额,“蚕食”竞争对手的业务领地,规模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2011年中国理财行业发展报告》同时指出,虽然理财产品种类丰富,但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而且创新落后于市场需求,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的业务发展方针。这些方面银行都有潜力可挖,亟待加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整合。


相关文章
  • ·南方基金发布201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 ·首批基金2011年年报亮相 211只基金合亏846亿
  • ·[公司]加加食品2011年净利1.6亿元 同比增逾两成
  • ·[公司]仁智油服2011年净利7191万元 同比增长19%
  • ·[公司]棒杰股份2011年净利4714万元 同比增长19%
  • ·[公司]佛慈制药2011年净利3056万元 同比降四成
  • ·2011年全国共8.32亿人参加新农合
  • ·英国调低2011年GDP增速至0.8%
  • ·顺网科技2011年净利6369万 同比增40%
  • ·欣旺达2011年净利8206万元 同比增30.9%
  • ·尔康制药2011年净利1.17亿 同比增77%
  • ·星辉车模2011年净利8114万 同比增45%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