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求”、“中国因素”曾是国际炒家屡屡搅动全球石油、铁矿石、农产品等商品市场的利刃,不过现在可能要失灵了。
在欧债危机继续恶化的背景下,过去一周全球主要股指继续大幅下挫,跟踪一揽子大宗商品价格综合表现的CRB指数周跌2.23%,结束了自金融危机后连续两年上涨的态势。
资深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对于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量,目前可能正处于“重大拐点”附近,而随着中国市场逐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因素”对于大宗商品价格提振可能进入尾声。
过去的一周,国际金融市场正陷入更大的担忧中,全球各主要股指继续大幅下挫,大宗商品市场也如期大步寻底,CRB指数周跌幅达2.23%,而美元指数加速上涨2.05%。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也结束两年涨势,重现全线大跌一幕。
今年3月份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债务危机显现,大宗商品的价格高位回落。截至11月24日收盘,CRB指数已较去年底回调了8.73%,国内期货市场跟踪主要上市商品价格平均表现的商品指数回落幅度则超过16%,综合指数重新回到去年9月份的水平。
澳新银行大宗商品研究总监诸蜀宁表示,从9月份以来,价格的下挫更是波及现货市场定价的商品。“与原油等在交易所上市的商品金融属性较强不同,铁矿石、焦煤等大宗商品更多是以现货市场定价,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现货定价商品的下挫折射出实体需求已放缓。”
上周,欧债危机继续牵动着市场的神经,法国信用等级被质疑,德国国债拍卖遭到冷遇,收益率上升,市场忧虑欧债危机向法国、德国等欧元区核心成员国蔓延。葡萄牙、匈牙利和比利时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仍存在较大分歧,欧债问题解决前景迷茫,市场忧虑不断加剧;而与此同时,美国债务问题再成市场关注的焦点,美国国会减赤超级委员会宣布两党减赤谈判失败,引发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
此外,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11月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投资者对欧元区经济的恶化产生忧虑,令避险资金再次涌向美元资产。而美元上涨则对黄金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构成利空,美元指数飙升也加重了大宗商品的普跌之势。
当周,摩根大通发布报告称,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投资级别由此前的“中性”下调至“减持”,称欧洲和美国目前的政局发展,对行业未来6个月的前景带来负面影响。此前一周,高盛集团报告中将未来12个月的商品收益预期由20%削减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