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6日电 几经波折的中国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年初终于获批,中国国务院原则同意开展融资融券试点,并推出股指期货品种。日前,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这两项业务发展顺利,有着“单边市”弊端的中国资本市场有望借此向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迈进。
而在目前这一关键时期,金融业相对成熟的美国、日本等市场这两项业务发展的经验教训就尤其引人关注。就此,新华社记者分别采访了上述市场的专业人士。
何红云说,日本融资融券业务早在1951年就推出了,股指期货业务于1988年正式推出。这两项业务的推出对日本市场的最大影响首先是大大增加了市场交易量,还有就是使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增加了获利渠道。
她认为,目前中国推出这两项业务有很多积极意义。首先,中国现在的证券市场规模很大,影响也很大,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这些对冲工具的推出将使金融市场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中国股市目前具有单边性,推出这两项业务后,在股市下跌时投资者也有获利机会,证券公司也可增加新的收入来源,这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在英国,一些信息提供商会定期披露融资融券在股票交易中的比例,这对市场而言是很好的晴雨表。而在特殊情况下,英国监管机构也会对交易进行干涉。
戴志明说,中国推出这两项业务,从短期来讲可促进股市上扬;而由于中国市场本益比偏高,从长远来说则应防止泡沫产生。
戴志明说,新加坡融资融券业务初期出现过借贷偏多现象,且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也良莠不齐。他说,中国应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对上市公司的质量应严格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