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生猪期货是只听楼梯响,而此前不显山露水的重庆突然发力,率先在国内推出生猪的标准化远期交易。
“希望通过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平抑价格波动,稳定产品价格,通过交易集中化,推进农畜产品生产规模化;通过交易商品的标准化,引导农畜产品生产标准化。”重庆农交所总裁代激扬如此描述组建目的。
此前,重庆市政府希望直接建立期货交易所,不过这需要国务院审批,因此退而求其次先行设立远期交易所,并希望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变身期货交易所。
“现在我们肯定会坚守远期交易的两大底线,一是交易所不为交易方提供担保,二是交易方提交20%的保证金。”重庆农交所交易部负责人古玥说。
重庆农交所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生猪远期交易合约,分别是生猪1004、生猪1005、生猪1006,本周已经开始交易,总成交量4788手。合约标准和交割是生猪远期交易产品设计的难点。
确定生猪远期交易标的差别的重要因素是肉质,也就是瘦肉的多少不同,这可以用超声波技术解决,可以比较精确的知道背膘厚度,设计出不同的产品。
“对于生猪而言,由于特殊的运输、储存方式,成本非常高。所以交割地点的确定对交易非常重要。我们选择了比较灵活的交割方式。”代激扬说。
重庆农交所设计了4种了解订货的方式,一是转让,也就是不进行实物交割,结算价格为转让成交价,另外三种分别为协议交割、滚动交割、按期交割。
“假如我有4月份合约的持仓,交易所公告出来对此进行配对,然后交易双方协商交割。问题的关键是提货地点的确定。”代激扬举例。
因为报价基准点是在重庆,但是交易双方可能在贵州、四川。如果交易双方都在四川,那就直接从四川交易,不用到重庆提货。将从买家到卖家的运输费用确定下来,再根据双方到重庆的路程之和确定费用分割比例。
“假如协议不成,就按期交割,交易所进行配对。按照最小配对数原则来配对,即要使见面的人最少,减少交易成本。交易所相当于制定了一个兜底原则,交易方一定可以保证拿到实物。”代激扬说。
早在数年前,大商所就着手准备生猪期货的申请,当时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地为生猪交割中心竞争激烈,但是反而西南重镇重庆却一直未予参与。而今大商所生猪期货仍遥遥无期,而重庆却抢得先手。
业内资深人士透露,重庆1995年时就申请过上生猪期货,被监管部门否决。
尽管是远期交易,重庆农交所还是引进了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措施。而这些措施与期货交易的风控措施基本相近。
在设定了20%的交易保证金红线后,重庆农交所对中远期交易实行价格的涨跌板制度,由农交所指定各种交易商品的每日最大价格波动幅度。比如,6个月生猪远期交易的涨停幅度限制5%。
“这主要是为控制市场风险。”古玥说,“毕竟远期商品交易是以实物交割为基础的。”6个月远期交易的单个最大定货量为1万手。“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重庆养殖户一年的出栏量能达到这个数的并不多。”古玥称。
当某一交易日收市后,若某交易台位某一交易商品的订货量达到重庆农交所当前对其实行的订货量限额标准的80%以上(含本数),该交易台位的交易商应在该交易日向重庆农交所报告。
古玥说,“在此情况下,资金来源和追加交易资金的能力、实际拥有的交割能力、预备交割数量都是需要报告的。”
重庆农交所将第三日以涨跌停板价申报的未成交转让报单,以当日涨跌停板价与对应订货按比例撮合转让并解除双方订货。强制解除的成交价格为该商品未成交转让报单申报的涨(跌)停板价。
“三个跌停也就是15%的损失,而交易商有20%的保证金,因此风险是可以控制下来的。”古玥说。
从农交所这些风控措施来看,基本上都有期货交易的影子,而农交所如此“标准化”的远期交易,现在也是在为变身成期货交易所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