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征(化名)
职业与大致年收入:某股份制银行零售部主管 年收入约18万
虽然是个标准“80”后,但年轻的刘征已经做到了岛城某股份制银行一家网点零售部主管。由于父母早些年都是做实业起家,所以刘征的生活起点不错:结婚时双方父母给置办了房子,夫妻双方各有一部车子,如今还有了一个聪明乖巧的两岁儿子。刘征说,当上部门主管之后,收入比此前翻了近一倍,但“赚得多花的也多”,他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算:每个月养车、养孩子再加上生活上其他开销,8000元也打不住,“干我们这行的,对理财最敏感。虽然平时的柴米油盐都是父母在操持,我们没什么概念,但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光等着吃老本那是不现实的。”刘征说,作为“圈内人”,如何理财的小算盘在他家自然是打得 “叭叭响”。
“CPI为什么涨得快?主要是资产类价格在疯涨,比如说房产。”虽然眼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还并不是很明朗,但刘征的出手却很迅速:早在年初,就买下了自己隔壁的房子,把它打通,原本自己居住的小户型就变成了150多平米的大户型;另外早年在新疆路附近买下的一处房产赶上拆迁,如今换回来一套更大的,虽然还没开盘但市场价也有七八十万;另外父母还以他们的名义买了一套90多平米的,这三套房加起来也有四五百万。除了房产,刘征的财富配置是这样的:50%买了一款股票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另外30%做了基金定投将来给孩子做教育金,还有20%的黄金和债券类产品。刘征说,自己对理财目标要求不高,只要每年赚上15%左右就够了,“但赚得钱一定要会花,否则只赚不花还有啥意义?”刘征认为,能赚会花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激发理财热情。
人物:杨昆(化名)
职业与大致年收入:某企业管理公司总经理 年收入约30万
虽然是周末,但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昆却因一些国外客户的业务在公司加班。“自己干企业,费心费力自然免不了。”杨昆笑着说,就连自己每月的收入也有近7成“贡献”了公司。杨昆的企业是一家致力于企业风险管理的公司,企业目前正处在扩张期,要想做大必须得进行财力投入。杨昆解释说,每月自己收入的70%都要再投入公司创业,虽然眼下还看不到直接的收益回报,但他坚信这些投入完全可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
杨昆也是个“80后”,由于是做实业起家,所以他坦言自己对于炒股炒房完全不擅长,有小部分基金投资,但基本也是“压箱底”很久不关注。除了投入再创业,杨昆的大部分资金都在银行,但或许是公司资金运转需求,他告诉记者,他的储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有三年期、一年期、七天通知存款、一天通知存款……“其实储蓄也是门大学问,除了资金流动性,有的储蓄赚得会更多。”杨昆举例说,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如果存一年期就不如通知存款更合算。这位年轻人承认,除了平时听父母讨论哪种菜又贵了,猪肉又涨了之外,对CPI对生活的影响并不敏感。“不过CPI上涨带来的唯一影响是,生活成本提高了,我正在考虑是不是要给员工涨工资了。”杨昆开玩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