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求”减速 对全球拉动减弱
在欧美经济迟迟不见起色的背景下,国际市场本寄望于“中国需求”。近几年,在欧美市场出现萎缩时,中国对大宗商品一直需求旺盛,对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起到了“支柱”作用。比如,中国的铜需求占到全球的40%。澳大利亚最大投资银行麦格理集团分析师汉密尔顿曾把“中国需求”称为金属市场的一大保单。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因素”一直是商品市场“屡试不爽”的炒作题材,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的报告,更是建议客户“涨幅最大的将会是那些中国需求大、自给率较低且闲置产能最小的商品,首选原油、铜、铁矿石等”,体现“中国因素”的商品也常常会得到市场资金的“特殊关照”。
但这一次,“中国需求”对商品市场的提振作用或将褪色。
“中国经济现在应该进入了一个微调期,四季度大宗商品的增长动力见底应该也是个大概率事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孔庆影称。国际能源署预计,2012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增长5.2%。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原油进口量仅同比增长4%,明年中国GDP增速料将放缓。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2012年是中国经济更替之年,2013年后一旦创新需求不足,中国大宗商品的供给将从目前的结构性过剩转向全面过剩,钢铁等行业将现拐点。
蔡进认为,今年10月中国PMI指标中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下降到50%以下,说明市场需求开始进入收缩期。在这一预期下,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依然会放缓,GDP增速将在8.5%左右,国内宏观政策取向将由“缓增长、控通胀”向“稳增长、稳物价”转变。
临近重大拐点 要靠新一轮宽松政策支撑
中粮粮油副总经理费忠海认为,目前我国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量,可能正处于“重大的拐点”附近。“过去的时间里,我们对于基础商品的需求都保持高速增长,未来增量、增速将进入到下降通道”。
但在中信证券国际期货董事总经理邵华斌看来,商品市场走势还不能就此断定会往下走。
邵华斌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现在商品市场情况非常复杂,“不能简单从基本面来判断,后市很不明朗。”他还认为,尽管中国需求增长有放缓的迹象,但不能就此作为商品市场完全转向的依据,“欧美准备推出基础建设投资计划,这肯定会增加需求”。
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28日表示,政府将投入300亿英镑(约合468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目前疲弱的经济增长。奥斯本将在本月29日提交的秋季预算声明中公布这一名为“国家基础设施计划”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40个新建或改善公路、铁路和学校的项目。
欧盟执委会日前也表示,拟出2020年前将投资500亿欧元(680亿美元)的计划,建设新的跨境运输、能源和宽频项目。其表示,这将有助于提振欧盟的经济成长和就业。
美国亦有类似计划,有消息称,奥巴马政府正在准备相关提案。
邵华斌还提醒说,面对疲软经济,要留意欧美国家明年会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种种迹象表明,美国QE3(第三轮量化宽松措施)呼之欲出。“货币增发不一定会引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但引发的通胀对其价格肯定是一个大的支撑。”
法国兴业银行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2012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疲软及通胀风险下滑,将促使美联储推出QE3。
“全球商品市场接下来走势会非常复杂,我们建议投资者尽量不做基于基本面的趋势投资,为了规避风险,我们要求客户以对冲交易和套利交易为主。”邵华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