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股票入门股票分析
阅读排行
  • 该分类还没有添加任何内容!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展望未来10年牛股(下篇)
发布时间:2011/11/5 15:17:55
 
文章内容

  医药保健进入未来十年牛股选项的一个简单背景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步入老龄化。

  大约每隔30到40年,社会上就会产生新的一代,这一代人从长大成人到工作结婚,消费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消费能力的顶峰,然后退休,这代人是婴儿时,尿布的消费就会增加,这代人是孩子时、糖果的消费就会增加,这代人结婚时、房子的需求就会增加,这代人是老人时,医药的消费就会增加。2011年开始,美国的“婴儿潮”一代将逐步退休,中国建国后出生的一代,也将面临老龄化,那么世界主要国家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这将直接刺激医药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而带动医药企业利润增速的提高,带动医药股整体市盈率的提高,对于股市投资者,老龄化带来的是长达10年以上的医药股投资机会。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比例比欧洲大4倍。

  另有研究发现,在成熟的美国股票市场,医药股长期持有的回报率相当可观。

  美国沃顿商学院西格尔教授(JeremyJ.Siegel)在他的著作《投资者的未来》(TheFutureforInvestors)中,分析了1957年到2003年这46年期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涨幅,数据表明,表现最佳的20家基业长青公司显示出同样的特点。这些公司都保持了完整的业务结构,未和其他任何公司合并。1957年到2003年底,标普500指数年复合收益率10.85%,20家基业长青公司的股票年复合收益率13.58%~19.75%,总收益率387倍到4625倍,是标普500指数的3倍到37倍。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20家公司中有6家是医药行业股,其股票累计上涨倍数是:雅培1280倍、百时美施贵宝1208倍、辉瑞1054倍、默克1002倍、先灵葆雅536倍、惠氏460倍,在20家基业长青股中分列第2、3、5、7、15、18位。

  而且,如果以上涨超过1000倍为界限,20家公司就只剩下7家,而这7家中有4家是医药股。也就是说持有医药股获得丰厚收益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选择。

  此外,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内医药市场和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正引来国外优势企业的觊觎。辉瑞、默沙东、葛兰素史克、诺华、赛诺菲、奈科明等跨国制药巨头已经瞄准了国内医药市场,一步步加大了对中国企业并购、合资的举措,并在全产业链全线铺展。

  针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支持我国医药行业由大变强,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项目优先予以核准,在股票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以及银行贷款方面给予支持。

  《意见》提出了5大具体目标,分别是基本药物主要品种销量居前20位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应达到80%以上;在化学药领域,争取有10个以上自主知识产权药物实现产业化;在生物技术药物领域,争取有15个以上新的生物技术药物投放市场;在中药领域,培育50个以上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同时促进民族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民族药标准提高,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在医疗器械领域,培育200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先进医疗设备。

  《意见》同时表示,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在价格核定过程中给予单独制定价格的政策。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则预计,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实,医药产业结构的优化,预计医药工业“十二五”期间将保持24%的增速,到“十二五”期末医药工业总产值有望接近4万亿。

  这给资本市场上的医药题材股留下了足够多的想象空间。

  再回到资本市场来看,医药板块走势虽不完全与指数走势雷同,但也没有明显凌厉的表现,目前来看,分析人员认为,压制板块表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利润率水平下降。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8909亿元,同比增长30.67%,增速同比上涨4.9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总额866亿元,同比增长20.43%,增速同比下降14.2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医药行业收入稳步增长,表明需求呈现旺盛格局,但利润增速远不及收入增速,说明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部分产品的价格下降,确实对行业的盈利产生了较大压制。

  不过,从近期公布的医药企业三季报来看,主导企业盈利预期基本到位。例如天士力等公司的三季报,也显示出这些公司在三季度经营度过低谷,出现恢复性上升。

  另有分析认为,未来12个月的企业赢利能力为滚动市盈率的计算基础,目前医药板块的整体市盈率已经低于2006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为20倍,并创出年内新低,同时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历史最低点。进一步来看,由于医药板块基本为中小市值股票,若以中证700作为参考,板块相对于中证700指数的溢价率为16%,与历史平均水平持平,考虑到医药行业未来十年成长性特点在所有板块中比较确定,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明显低估。

  新能源新材料 点燃经济增长新亮点

  在刺激经济的4万亿元投资规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最终定位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在规划出台之后,国家还将在财政、信贷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大力扶持。目前相关规划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2010年10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规划到2020年,不仅包含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还包括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对传统能源升级,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同时推进替代产业发展,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规模。随着规划实施,未来10年将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新能源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截至2009年底,我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比重仅为8%左右,根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到2020年比重达到15%。可见未来十年我国对新能源的需求非常巨大。

  预计到2015年,我国天然气利用规模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电利用规模将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将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高1.5%,达到9%。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1.8%,达到2.6%左右。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则会从2009年的70%左右下降到63%左右。

  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要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5%的目标,核电规模至少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8亿千瓦以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5亿千瓦,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千瓦。

  按照初步测算,新兴能源产业规划实施以后,到2020年将大大减缓对煤炭需求的过度依赖,能使当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约780万吨,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2亿吨。

  业内人士称,高达5万亿的巨额投资将大大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核能、风能、光伏、洁净煤、智能电网、车用新能源等核心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各个领域一批上市公司将从中成长起来或者获得巨大收益。另一方面,5万亿投资规划期为2011~2020年,时间跨度长达10年之久,平均分配下来,年投资额度在5000亿左右,短期内推动效果并不明显;这5万亿投资计划更多的是为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其实质性利好是在中长期。因此未来10年新能源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长空间相当广阔。

  另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被称作“新兴产业的奠基石”。因为新材料几乎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我们穿的衣服、用的餐具、乘坐的交通工具、栖居的住宅到工作的场所,可能都正使用着新型材料;从大飞机、高铁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工程,到三网融合、物联网、节能环保等重要产业,都需要一系列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新材料,是发展新兴产业当之无愧的奠基石。

  近几年,我国新材料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某些重要的新材料品种市场增长率甚至超过20%。目前材料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整个材料行业产值约占全国GDP的28%。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新材料作为高技术产业工程重大专项,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产业群。在2010年6月,国家强调要大力发展新材料,重视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可再生循环性、制备使役全过程的节能减排特性,加快推进材料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器件和系统技术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前不久,《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已经在京召开,文件修改完善后将发布实施。这个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具有较强的开创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规划初稿还提出,力争到2015年,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材料技术突破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在政策的支持下,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A股市场上涉及大约70家上市公司或将率先受益。

  相关新闻: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展望未来10年牛股(上篇)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寻找未来10年大牛股
  • ·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展望未来10年牛股(下篇)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51La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