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昨日见报的上篇文章试图通过追寻前20年里,伴随中国经济与资本市场成长中崛起的领军股的演变,从轻工业和房地产的大发展和变迁中发掘它们与中国经济共同呼吸的成长脉络。今日刊登的下篇试图从文化、医药、新能源等行业中探寻未来十年中可能产生同样具有时代烙印的大牛股踪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列出的方向只是基于可搜集材料的综合演绎,只是指出未来大牛股可能产生的阵营,并非该阵营中随便买一个就能成为大牛股其实恰恰相反,某一行业频出大牛股,是惨烈竞争之后,以无数个同行业公司的消失为代价才脱颖而出的。
中国经济成功率先摆脱2008年金融危机困扰,又不得不直面全球性通胀与欧美债的外围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调降经济增长速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可以预见,在此背景下,未来十年,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将承担前所未有的重任。因此,一个涵盖衣、食、住、行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消费概念鲜活地跃然于眼前。其中涉及到的诸如文化、食品、医药、旅游等几大行业板块分列于消费的不同层级,值得留意。
与此同时,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降低能源消耗,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因而,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性高度。
政策定调文化大繁荣 孕育超常规发展十年
文化消费处于消费的较高层级,是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之后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使中国进入全面小康型社会的建设阶段,从而使中国文化产业获得了跳跃式发展。今年,我国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文化产业提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说法是第一次,是前所未有的。
回溯有关文化产业的政策论调可以发现,早在2006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后,文化体制改革就已全面推开,一些演出、出版等文化单位已经改制为企业,而十七届六中全会有望将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性定位再一次获得确认。
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曾明确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会议将文化定义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在集体学习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指出今后要重点把握“四个加快”: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当年9月,继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为未来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总体目标,其发布实施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
结合到资本市场来看:该《规划》在政策措施方面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重点任务方面提到,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
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我们有理由相信,《规划》付诸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时代赋予了重大机遇,我们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今年4月30日至5月1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要按照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可以想见,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已经为新时期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机遇期已经来临。
与此同时,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9月16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75%。2004年-2008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3.3%,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速近5%;2008年-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继续较大幅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
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0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03亿元,较2009年分别增长13%,其中数字出版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增长31.6%和23.7%,增长速度在各产业类别中位居前茅。
电影业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国产电影年产量由2003年以前的不足100部发展到2010的526部,国内票房从2003年的不足l0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超过100亿元,连续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长。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增长了4倍以上。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达480亿元,比2009年增长27.8%。
回到资本市场上看,由于传媒行业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行业内公司业绩普遍不错。从今年中报数据来看,上半年传媒行业(申万)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3.37亿元,同比增长8.07%;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24.82亿元,同比增长57.43%。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得到提升,整体毛利率从29.11%提升至33.63%。其次,今年上半年行业持续调整,相对大盘跌幅较大,有一定的反弹需求。此外,近期国家层面的产业利好政策和体制改革政策鱼贯而出,亦对股价产生了明显的提振作用。
从长远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在制度层面解决一些束缚行业发展的问题,促使文化产业真正迈入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从细分子行业来看,平面媒体和有线运营等传统媒体的并购重组很可能会加速,以适应整个行业的趋势性变化;影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将得到政策的进一步扶持,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头将会持续强化。
市场人士认为,对于文化产业,要将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意味着五年内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要从2.5%提升到5%,相对于GDP的复合增长速度接近15%。如果考虑GDP在“十二五”期间中的内生增长,则文化产业复合增长速度至少达到22%—25%。可以预见,国家级政策支持的进一步细化落地,将转化为行业和公司的实质利好,成为2011年重要投资线索,并将激发传媒文化迎来黄金十年。
牵手医药保健 握住长效投资主题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除了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对健康长寿的保健需求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伴随新医改的逐步推行,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目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卫生服务体系的网点进一步筑牢,群众用药负担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保健、长寿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长效投资主题。
从政策面看,近期医疗行业相继有一些利好消息传出。在今年8月举办的“2011中国卫生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表示,国务院医改办正在组织各方面力量制订“十二五”期间医改专题规划。孙志刚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未来五年医改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全民医保制度;二是拓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三是要突出抓好人才培养培训;四是深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五是继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将继续加大在疫苗领域的投入,疫苗品质过硬、配送体系完善的大型疫苗企业,将进一步强化在行业中的话语权,而致力于研发生产计划免疫疫苗、重大疾病疫苗的企业,将有望获得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此外,媒体报道称,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和医药包装“十二五”规划有望随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一起出台,在中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初稿中,备受瞩目的中药材储备制度已有明确制度规划;而医药包装“十二五”规划中,包装材料相容性将是监管部门2012年重点开展的工作内容。同时,还有消息称,我国《药用原辅材料备案管理规定》和《基本药物目录》也有望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对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关新闻:回望资本市场20年 展望未来10年牛股(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