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长全看来,营业部经理要是没点真本事,那么是很难跟客户共赢的。“成长很难茁壮,茁壮很难持久,持久很难善终。”在他的带领下,营业部在2009年的时候保证金才6000万,但是当年盈利1亿多,2010年保证金也就在6500万,但是盈利有4000多万。“能赚钱”的名气是打出去了。
开发产业客户是许长全擅长的。最辉煌的时候,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排行榜上,他的营业部能做到多头第一名和空头第一名。“投机性客户在我们这里做多,套期保值客户在我们这里做空。”许长全骄傲地说。
“想让我们集体犯错,真的很难。”许长全说。这个“我们”,是指他和他的朋友同学。出身吉粮集团的他,在全国各地都有做玉米的哥们儿。而吉林又是玉米大省,营业部的玉米客户也多,他的信息资源就比一般营业部经理要强。“我会把这些信息跟客户分享,让他们在建仓点位上做得科学,你只要做好成本核算,做套保就只存在赚多少的问题,不存在赚不赚的问题。”
许长全最为骄傲的一役发生在2008年。当时金融危机,沪铜从8万多开始,一个月之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跌到3万以下,最低跌到2万2左右。当时有一家企业,在一年之内有批量用铜的计划,找到了许长全给他们谋划。“我在2万5至2万6的时候给这家企业提供报告,把套保的方案详细给对方。做了最乐观和最悲观的估计。”
企业很坚定地执行了他的计划,不到一年的走势,“结果不是最乐观,而是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乐观。”
从铜价的走势看,2009年持续上升,整体的回报是极为喜人。企业用了500多万的保证金,一路做多,翻了好几番,远远弥补了用铜企业因铜价上升而在现货市场的损失。
“这种大国企我们不需要跟他们吃喝,关键是细致的服务。他们有具体操盘手跟我们接洽。每天我们都会跟他们沟通。我们还结合外盘的涨跌,引导客户把握建仓的节奏。一般来说,前三分之一仓位先不要考虑价格建进去,等有了盈利之后,按照下一步计划再买入。后期就坐享行情上涨的收益。”许长全说。
在专业的服务下,客户也就渐渐把期货公司当朋友。有了这个成功案例,这家企业又帮许长全介绍了他们下属子公司的客户,后来还参与了螺纹钢、大豆的保值交易。
据吉林省证监局表示,辖区期货市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以营业部为例,2010年年底,辖区期货营业部法人客户数同比增长了60%。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企业开始参与并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
其实,正是像赵希田、许长全这些人,推动着这个东北省份的期货业,向国家要求的方向迈进。
“当心企业还是想投机”
让我们回到中国期货的中心——上海期货大厦。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们来到了中国国际期货上海营业部。干净透明的落地窗外,是世纪大道金融区的繁华景象。作为中国数一数二的期货公司驻扎在上海的“据点”,营业部总经理姜伟明手中又是另一番风景:在这里,是中国期货业服务产业的最高端。
“我们服务的产业客户包括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外资企业、国企、民企,我们营业部今年资金峰值是12个亿,产业客户的资金占比达到了70%以上。”姜伟明缓缓道来,事实上,12个亿的规模,已经是一个中小期货公司的“全副身家”,要是搁在几年前,这可就顶得上一个大型期货公司了。“我们主要从综合方面,进行一揽子服务,让客户从套保交割衍生服务来实现价值。”
套保理念贯彻到企业司机——这是姜伟明曾经做到的极致。“有一个做锌的上市公司,刚开始他们的理念跟套保不能完全符合,所以我们定期给他们举办讲座,最后对方企业所有人,哪怕是司机,都知道了什么是套保,这个大客户最后一共投了2个亿的套保资金。”
也正是这个企业,在铜锌的一次大跌走势中抓住了机会。“当时铜一度涨得极为凶猛,很多产锌企业也跟风,在期货盘上变成了买方,”姜伟明回忆说,当时他判断出行情快要出变化,于是提醒客户逢高抛空保值,这家企业最后基本是抛在了顶部。
“期货公司在大行情来的时候,基本不会出大错,”做了20年期货的姜伟明,对于大牛大熊的到来,心里一直是挺有谱的,这也让他的客户在套保的火候上更为到位。大牛市的时候尽量少做点卖出套保,大熊市的时候买入套保也少做点,最怕的是震荡市,姜伟明会劝客户尽量少参与。
在国际期货手里,套保是跟库存、流通、生产紧密结合的一个环节。姜伟明一直强调“毛利率”,也就是通过套保设计,提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毛利率”,哪怕是从5%提到6%,都一定要用科学的理念,一步步演示给对方企业看,把套保落实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中去。“我们把理念提升到这样的高度,企业一听也会觉得很先进,尤其是符合上市公司的管理理念。”
早些年,沪铜交割的时候用的是电解铜板,但是很多企业其实需要的是铜杆。虽然做了套保,但是最后拿货的时候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产品,心里难免窝火。姜伟明就帮他们想办法,通过自己手头的客户进行资源调剂,让需要的客户在交割时拿到了铜杆。
曾经,客户拿到了上海的仓单,可是需要的是广东仓库里的货,姜伟明也会帮他们进行仓单置换,通过期货公司的网络得以实现。
在以前,很多银行对于企业的套保流程并不熟悉,企业过来搞仓单质押,银行不知道如何操作,姜伟明就为银行和企业之间搭桥铺路。如今,国际期货上海营业部已开始尝试做仓单质押的“第三方”,受银行委托进行仓单监督工作。
由于有了这么细致的“售后服务”,从营业部建立到现在,姜伟明的产业客户是越做越多。经常出现一些外企,原来只有几百万的试水资金,后来加至上亿。“以前在深圳对接的是珠三角。现在的定位就是长三角的所有企业,尤其是大企业。”
姜伟明说,如今江浙不少民营企业虽然在做套保,但操盘人员的素质跟不上,遇到大风险了处理手段比较落后。往往是做对了一次很高兴,做错了就很懊恼。
比如9月份沪铜大跌,跌势未尽,很多用铜企业就急着入场做多了。探其究竟,主要是前几年原材料涨价太厉害,如今价格一下来,企业就忍不住想买。
姜伟明指出,套期保值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还是容易陷入投机心态,这个现象各方面要引起足够重视。“毕竟在期货市场里,挣钱和亏钱都太容易了。”
“该多培养一些年轻人了”
见到丁波的时候,他刚刚背着投影仪等“各类行当”,风尘仆仆地从扬州宝应赶回来。江苏、浙江、广东、甘肃……做了20年期货的丁波是湖南大有期货上海营业部老总,如今依然是全国各地打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他常说的话。
在位于中山北路的上海物贸大厦里,驻扎着数不清的有色金属企业,二楼办公的丁波“这张老脸”,也早就广为大家熟知。既熟悉期货行情,又常年活跃于经纪业务一线,这是对丁波的典型写照,也是老一代中国期货人坚持至今的典型形象。
“我个人的客户量一直是公司第一把交椅,客户齐全了,上中下游都有,”丁波说起话来,带着明显的湖南口音,有时他就像一个信息总汇,跟上游企业聊天,可以谈下游的消费情况,跟下游企业聊天,又可以谈上游的生产情况。客户喜欢跟他沟通,他也变成了“百事通”,更好地为手里的客户服务,“实现了期货公司和产业客户之间的良性循环。”
9月份国内外铜价大跌,老期货丁波之前就有很强的预感。“我问了物贸大厦里的企业,升水那几天突然变小了,说明现货里头接盘接不上了,我又看到沪铜持仓超过40万手,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只有三次超过40万手,后面都出大行情了啊。”丁波说,当时他就有强烈的做空感觉,也给客户提前打了招呼,“这波下来,有些公司在我们这里赚了几千万利润。”
作为一个老期货,丁波也喜欢“讲人脉,讲人情。”开发产业客户,一般是通过朋友介绍一个“靠得住的”企业,先插下一个据点,然后再通过逐层介绍铺开来业务。“人与人之间要经常见面,逢年过节多拜访,平时有行情的时候多沟通,有些产业客户得守上个两三年才能拿到手。”每一次只要有需要,丁波就会背起一身行头,跑过去给人家讲课。别看产业客户开发这么费劲,丁波心里很明白:“它们都是实体企业,死不了,是期货公司的稳定客户,而一般的投机客户可能折腾几天就赔光了。”
如今丁波的想法是,培养一些好的年轻人来接自己经纪业务的办,“我们这些以前操盘的老期货,以后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投资理财的方向了。”他说。为此,营业部也招了不少大学里的实习生,“我给他们付工资,哪怕以后不留在我们期货公司,也算是为行业做点贡献吧。”
“我发现如今参加一些产业的会,最后散会了留下来的都是期货公司的,跑来给你递名片。”丁波也感叹这些小年轻们的冲劲,“虽然是同行竞争,但是这些业务员对于开发产业客户的热情,对整个期货行业绝对是好事。”
不过丁波也提醒年轻人,给产业客户服务,在自身对期货市场理解很深之前,“服务不能过当,不能指导过多过细。”否则,“赚钱了和你没关系,亏钱了客户会找你麻烦。”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叶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