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投资理财理财学习
 
 
周评:理性对待金市 勿让对冲基金魔咒附体
发布时间:2011/10/9 8:13:51
 
文章内容

周评:理性对待金市 勿让对冲基金魔咒附体

本周国际现货金价以1656.9美元开盘,最高上试1677美元,最低下探1532.7美元,截至周五午盘时分报收1628.7美元,较上个交易周下跌27.65美元,跌幅1.67%,周K线呈现一根先抑后扬的锤头K线形态。

在上周金价暴跌155美元的基础上,周一金价再度顺势惯性暴跌超过120美元,尽管周内随后金价有所回升,但并未扭转阶段性颓势格局。在金价的暴跌调整中,不少投资者“恐惧之魔”骤升,黄金牛市是否已经扭转?现在是否应该壮士断臂?这种恐惧情绪最容易在黄金保证金投资者身上体现。毫无疑问,这些投资人已中了对冲基金的魔咒,对冲基金的丰厚获利就从投资者的贪婪与恐惧中得来。不仅一般投资者,甚至很多所谓的市场专业人士也同样被魔咒附体,大脑象被对冲基金施咒遥控了一样,在火热的牛市中体现得最亢奋,在调整之中体现出极度悲观的“前瞻”,大熊市论,扭转论等洋洋洒洒!实则空洞异常,逻辑经不起推敲。

关于恐惧与贪婪的市场诠释,首先体现在4月的白银市场。在银价上行至43美元上方时,笔者洞悉对冲基金的悄然获利动机,多次发文或在电视节目中提醒投资者注意白银市场的阶段性风险,并断言银价将在3个月内下跌至32美元下方,并进一步提醒投资者不要在30美元以上买白银,随后走势皆一一验证。试想,一个利比亚战乱题材在并不影响全球原油供应的前提下,有什么理由成为白银疯狂的无限推手。当时一些所谓银本位的言论目前看来甚至显得荒谬,包括3月份美国犹他州通过的恢复金银流通的法案,都像是给准备在当时进入银市投机做梦的小儿讲述的睡前故事,而津津有味听进故事的可能大多是有激情缺判断的中国投资者。毫无疑问,缺少抵御诱惑抗体的投资者被对冲基金施与的贪婪魔咒附体,随后迎来5月丰厚的羊毛收割季节。

7月之后的黄金市场也一样,对冲基金利用欧洲危机情节的蕴育,美债危机的好莱坞大戏登场等题材大肆推高金价。金价从7月初的1480美元起步,8月金价最高即已冲破1900美元,凌厉涨势为近30年所罕见。对于这轮行情,支撑题材明显比3、4月利比亚战乱题材更靠普,但依然存在非常明显的题材过度发挥。尤其是当时短期美债危机忧虑,明显是一簇好莱坞式的政治金融大戏。当时笔者多次提醒投资者,与欧洲不同,美国可以随时印钞还债,印钞与否的主要权衡因素是美元货币储备地位是否受到影响,故美国不可能出现短期债务危机。利用该题材大幅推高金价都是投机过度的表现。当然,没有投机过度与修正过度,对冲基金的利润就不会足够丰厚。而在此过程之后,我们通过对对冲基金的跟踪研究发现,其在利用场外力量护盘的背景下,不断逢高兑现巨大的场内收益。故此,笔者多次提醒投资者对火热的金市保持谨慎,切忌追涨助对冲基金实现投机获利的胜利撤退。在此轮上涨行情中,基于对对冲基金的资金流向观察,和对行情性质的怀疑,我们不敢追涨而踏空了大部分行情,甚至在过早的逢高做空中曾一度挫蚀不少本金,但在8月低金价第一次见顶1911.8美元后至今,操作节奏基本与对冲基金同步,使得本金最大增幅近20倍,完全弥补了稍早牛市的踏空。9月6日之后,市场已处于对冲基金亢奋贪婪的魔咒之中,但之后进入对冲基金剪羊毛阶段,就像5月的白银市场一样。而白银市场则出现二次剪羊毛阶段,让参与作多的投资者倍感冤屈。基于恐惧的熊市论,扭转论等再度有了“市场”。

投资者扪心自问,有多少时候认真客观地思考过市场,或者是否具备独立思考或判断市场的能力,而不是总在“故事情节”中做交易。当然,笔者并非彻底否定题材或金融动荡对行情的助涨或助跌,但投资者需要关心“度”的问题。对冲基金最擅场的就是顺应基本面题材,过度引领市场,只有过度后形成明显超越基本面指引的“溢价”,对冲基金才能实现超预期的丰厚收益。

作为投资者,如果在“度”内顺势操作,我认为是成熟而正确的,这需要投资者具备独立判断市场的前瞻。如果处于顺势“度外”(或过度)阶段,那么风险就开始出现,越过度则风险越大,保证金投资者更是成倍放大了风险而不是机遇。当投资者听到市场中很多美妙或恐怖的故事情节时,市场往往已经处于“度外”,此时顺应故事情节的操作开始具备风险。而大多投资者确实又只具备听故事做交易的能力,故成为对冲基金的肥羊也就无可厚非。美妙或悲观的故事情节就像肥料与养分,它会让羊毛越来越长。

任何市场,无论上涨还是下跌,当运行到度外之后必然出现回抽修正。而基本面或题材会形成一根市场波动的隐形合理趋势线,价格便围绕该趋势线波动。在影响趋势的基本面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前,上涨或下跌的趋势不会改变。

那么怎样理性看待当前的黄金市场呢?我认为支撑当前黄金牛市宏观牛市的基本面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有基本面支撑进一步加强的迹象。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与全球量化宽松趋势将继续构成当前黄金宏观牛市的主线。当前金价的回调一方面是对前期涨势运行到“度外”的合理修正,同时也受金融机构遭遇欧债危机而陷入流动性困境有关。当流动性困境缓解后,在其它基本面不变的前提下,首先恢复上行动能的将是黄金市场。而其它风险市场还可能继续受到低迷的宏观经济拖累。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细致解读当前黄金面临的市场环境,笔者认为重点要从美国的经济、金融战略意图入手,连同外汇市场系统解读,并辅以对冲基金在市场中的动向和技术面解析。

当前美国面临的困境如下,就业形势不佳,进而导致经济复苏或增长缓慢。而美国债务危机则是历史顽疾,以后存在转化为影响美元信用与储备地位“癌症”的危险,但这种危险不会在中短期出现。故美国当务之急需要改善的是经济低迷与刺激就业,长期需要解决的是化解债务危机。

经济复苏与改善就业无疑需要继续从货币政策上进行刺激,在本月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继续表达出将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有些超出市场预期的卖短债买长债扭转操作,而不是直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这让市场认为美联储可能不会推出QE3,亦或明显推迟QE3,进而令短期市场承压下行。但在笔者看来,扭转操作可以看成美联储延续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强化手段,但QE3也必将推出,只是目前仍在通过市场手段蕴育推出QE3的条件。

我们知道,全球将通胀泛滥的矛头主要对准对美国量化宽松,故美国要实施不得不实施的QE3必将通过市场手段营造推出QE3的环境,将全球对美元的负面信用影响降到最低,将QE3推出后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QE3推出后对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美元贬值,美元信用可能下降,通胀上行,资产泡沫再度出现等。 基于上述分析思考,既然推出QE3后美元会贬值,那么我就让美元上涨到一定高度后再让其贬值;既然推出QE3后可能会影响美元信用,那么在推出前我就使劲打压最大信用竞争对手欧元的信用,让欧元在欧债危机中进一步贬值,逼迫欧元区央行率先QE打压欧元信用;既然QE3后通胀将上行,那么在推出前先通过打压油价控制通胀,这步棋早已通过联合国际能源署释放原油战略储备展开;既然推出QE3后将再度助涨资产与风险市场泡沫,那么在推出QE3之前就先行打压这些市场,让泡沫在低位滋生,即赢得了QE3推出后为民增长财富的民心,又将泡沫对经济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美国能实现营造上述金融环境的市场操纵目的吗,我认为是肯定的。昨日本人在新浪微博形象比喻:如果将美国看成可以调控或操纵全球金融市场的皇帝,那么高盛是兵马大元帅,众多华尔街对冲基金是御林军,三大评级机构是能兵不血刃的出谋使诈宰相(定位于御林军或兵马大元帅账下军师可能更为贴切)。而日本等非美重要经济体,虽然声称要干预市场,也确实付诸行动了,但却显得无能为力,力不从心。可见当前市场运行仅仅是配合美国推出QE3的手段,而QE3推出之后,市场出现逆转运行的可能会更大。

从对冲基金在美元、欧元外汇市场中的交易行为来看,也与上述战略意图推导高度吻合。上周对冲基金在场内外大肆增加美元多头与欧元空头持仓。我们9月16日収市后的周评分析,对冲基金单周增持美元净多头的力度创了笔者十几年数据统计以来的最大值。但这个单周净多增幅的纪录上周被进一步大幅刷新,新纪录相对前周创下的纪录几近成倍增长。欧元市场也是一样,继续大肆增加空头持仓,但基金在欧元市场中的运作步调比美元市场更早,即主动做空欧元与被动作多美元,现已演变为即主动做空欧元也主动作多美元,作多美元与做空欧元的力量正呈现出一边倒态势的增加。从运作步调上看,基金在欧元市场中的操作步调依然在前,上周对冲基金仍以主动增加欧元空头为主,多头止损为辅。而在美元市场中,以空头止损为主,多头增持为辅。上周对冲基金在美元场内外市场中的净多增持贡献,主要来源于空头止损,即对冲基金看多作多美元正呈现出大规模的一边倒态势。参考我们以往经验,这应仅仅处于美元波段上行与欧元波段下跌的强势建仓阶段,还没有进入美元主升与欧元主跌阶段,而这个过程一定会出现。近两周对冲基金在欧元、美元市场中的介入力度与速度都是历史罕见的,比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比09年12月爆发欧债危机前介入美元多头与欧元空头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这意味着美元可能迎来一轮罕见的涨势,欧元可能迎来一轮罕见跌势。笔者以为,美元波段上行目标应该在88点以上,即相对于目前的78点附近,至少还有15%以上的涨幅。关于对冲基金在美元市场中的运作手法,投资者可回顾笔者9月7日文章《从对冲基金资金分布前瞻美元与黄金》(主要为美元分析)。如果美元、欧元市场运行确实如笔者分析,那么大宗商品、证券等风险市场将面临对应的“悲惨世界”,这是笔者近几周一直表达的观点。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图文]周评:理性对待金市 勿让对冲基金魔咒附体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