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马红漫:只能做鸵鸟 水皮:逆势而动 谢国忠:硬着陆
发布时间:2008-11-1 17:21:19
 
文章内容
    ===精彩导读===

  1、谢百三:静待底部特征
  2、应健中:有钱就贪婪一把吧
  3、桂浩明:深寒三季报印象
  4、季欣麟:杨百万紧跟巴菲特
  5、马红漫:只能做鸵鸟
  6、潘敏立:一定要坚守到天亮
  7、李志林:必须有"非常之举"
  8、田立:MM说"降息无用"
  9、李俊辰:还有几丝亮点
  10、孙立坚:房贷新政未改强劲博弈
  11、陆水旗:对冲基金撤离是祸还是福
  12、时寒冰:给楼市一次自然的调整机会
  13、谢国忠:中国经济可能随全球一起"硬着陆"
  14、许小年:中国要适应低于5%的增速
  15、水皮:管理层为什么会逆势而动
  
  ===本文阅读===

  谢百三:静待底部特征

  谢百三

  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本周中国股市又一次创下去年10月6124点以来的新低,1665点,跌幅达到72.8%;已和20世纪90年代日本、中国台湾(地区)有点类似了,不过他们的跌幅还要大(日本从1985年的1万点涨到1989年的3.89万点;从1990年1月开始长期缓慢下跌12年到2002年8月的8000余点,跌幅达79.43%;台湾从1985年680点涨了几年,达12000点,又在近40个跌停板后跌到2000多点,跌幅达83%)。然而,在中国石油等护盘大军的奋战下,指数几次上冲到了1800点关前,很多人都有一个问题:这次熊市的底在何方。

  笔者讲过多次,中国内需15~20年起不来。不要听那些书呆子经济学家的话,什么启动内需。一套房子100万~150万,哪个家庭不为小孩进城读大学后住房问题而发愁?怎么敢消费。因此,出口和投资万万不能丢。

  投资,再上几个三峡工程,搞它10~20年;把所有铁路换成锰钢,高速。翻建所有大、中、小学校,增设更多奖学金,创办更多希望小学;对大学生实行生活、学习补贴;设立一些常发病基金、包括一些癌症病人的专治基金,让专家学者在安全保值前提下对这些基金进行运作、壮大;尽可能多地翻建医院;加强城市设施建设。

  修建更多的水库,桥梁。今年通车的宁波直达嘉兴的跨海大桥缩短上海-宁波行车时间2小时,对这一黄金地区的经济再腾飞起到极大的振兴作用。这种大桥,还应多修。

  出口必须恢复,强化。"Made in China"竟然让位给了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尼制造了。中国没必要将市场拱手让人。《劳动合同法》明显超前;人民币升值过快;必须将出口优势夺回来;提高出口退税率。什么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这是个艰苦而长远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阻止广东、江、浙一带的企业破产、歇业潮,保住2亿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工人的饭碗。

  房地产牵动全国人民之心。涨高了,城乡居民买不起;狂跌了,40个产业一片萧条,钢铁、铜、铝价都在狂跌。"急则治标",先拯救经济要紧。把经济快车拉回来,防止出现几十个产业的冷却、破产潮。

  日本房地产跌80%,经济冷却了12年,股市从8000点反弹到1.6万点,这次又下跌到7000点。18年的经济趋冷。中国台湾地区房地产跌35%,经济冷3年,又重新走上稳步发展道路。中国一定要接受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经验教训,从战略上、宏观上,科学合理地对待房地产市场,支持地方政府的救市行动。当务之急是竭力阻止经济继续下滑。

  还有一个大小非问题,似乎被人淡忘,其实一直是严重存在的。它是个慢性重症,对此必须重视。它们一直趁高兑现,没办法,它们是合法的。

  底部有以下价格特征:

  第一,底的一个重要特征应该是大小非不肯跑了,因为再跑已经不合算了。比如它可以跑出来3.8亿元,但重新建设一个企业要4.8亿元,这个时候它们就不肯走了。也就是说,重置成本要大于大小非兑现金额。我想这是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底部要在中国经济列车停止趋缓,又重新走快时才会出现。

  第三,底部要在房地产市场重新活跃起来之时才能真正出现。

  第四,底部要在世界经济走稳、金融海啸过去之后才会出现。

  第五,底不是V字形的,是L形的。在底部会出现一些大的浪花,但不久又会平静下来。

  第六,底要过几个月后才能看出来。就像顶部6124点也是在2-3个月之后才看出来的。

  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底部的到来。 (每日经济新闻)

  星吧牛文
  揭秘:11月A股必会这么走
  告诉股民本轮熊市绝对低点
  大事不好:下周的7大利空
  警惕:下周A股仍将继续暴跌
  老股民:11月必收中长阳
  警告:下星期一会有惊天大涨
  揭秘:这五大因素促11月有惊天大变盘

相关文章
  • ·马红漫:只能做鸵鸟 水皮:逆势而动 谢国忠:硬着陆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