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加坡交易所酝酿推出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由于此前新加坡交易所曾率先推出日经指数期货,而导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加坡一直占据该指数期货的主导优势。因此,不管从指数定价权、主动权或者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被新加坡抢占先机都不是国内管理层想要的结果。2006年9月8日我国正式成立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但首个产品——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的时间表一再延后。
可能是由于存在法律方面的瑕疵,以及内地市场筹备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积极姿态,新加坡交易所推出的A50指数期货并没有取得成功,其成交量一直保持低迷,无法跟该交易所其他交易活跃的品种相比;在2007年国内印花税调整等重大事件前后也曾一度活跃,但终因流动性偏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但是,新加坡A50股指期货的表现,并不能说我们可以松懈下来甚至高枕无忧了。境外市场一直还在寻找机会,开发出以内地市场指数为标的物的金融衍生品,内地市场定价权旁落问题依然严峻。
早在2004年,CBOT首次以16家中国上市公司股票为标的证券,推出了在中国股指期货,之后,香港联交所也推出了新华富时中国A50ETF及A50ETF权证。2007年5月,CME又推出了E-Mini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期货,需要注意的是此指数期货的标的证券是香港的红筹股,并非A股。但此指数期货推出的时间比较特殊,在一段时期内与新加坡的A50指数期货走势极为接近。2007年7月,香港上市了标智300指数ETF基金,以追踪沪深300指数为目标,上市3天即募集资金达到2.5亿港元。该ETF通过德意志银行的QFII额度来完成购买A股股票的操作,投资者买入基金份额后,基金管理人会通过QFII间接买入相应的A股持有,达到与指数同收益的目的;目前发行单位达到1.84亿份,基金资产净值为54亿港元。2008年4月,日本的东京证券交易所也上市了沪深300指数ETF,是由日兴资产管理公司推出,目前指数发行的份额达到198万份,基金总资产净值63亿日元。
可以看出,境外对A股的相关衍生产品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兴趣,指数型产品受到不少市场参与者的青睐。而国内指数从2006年的千余点上涨到了2007年的6000多点,随即从高位不断下滑,跌至最低的不到2000点,波动幅度最大为全球之最,国内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工具如期权、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来缓解股市的涨跌冲动。
当今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以各国实体经济的实力为基础,另一方面,资本已经渗入经济各方面,资本市场的高效、平稳运行,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指期货作为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一环,应尽早推出。
[责任编辑:juli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