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救市的具体方向已经明确,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把这些政策导向尽快落实。目前尚待落实的正是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和建立市场内在稳定机制。
A股市场近期相对强势的表现,在21日获得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确定的解释。证监会当天宣布,即日起"大小非"减持情况将在每月上旬定期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网站进行披露,旨在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力度,进而增强"大小非"减持的透明度。在大趋势上,这是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但是,从政策调控维护市场稳定的具体效果看,这一措施的市场效果尚不足够,还需要其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跟进配合。
大小非问题,对于A股的行情走势而言,可谓"可大可小"。如果市场长期趋势向好,不管是限售股份还是原有流通股份,都会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坚定长期持股。但是随着市场对于经济基本面担忧加剧,大小非问题的存在直接放大了市场恐慌情绪。
尽管大小非的确并非是推动市场暴跌的内因,但基于维护市场稳定的政策导向,也理应对这一问题做出约束。从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看,以大宗交易市场替代二级市场直接减持,存在金融中介帮助大小非"过桥"操作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缓解二级市场压力。而信息披露制度固然让市场混沌的减持状况清晰化,但并非事前的约束措施。因此,如果说近期A股市场走强是因为政策利好预期因素的话,那么至今所揭晓的政策消息,并不能够完全让期待市场稳定的投资者满意。
当然,笔者并非因此而悲观看待政策面。恰恰相反,尽管市场对于政策面"光打雷,不下雨"的"语言救市"有些失望,但是如果仔细对比相关部门的言论和具体政策推进的话,投资者不难发现其中清晰的脉络。
其实,有关救市的具体方向最明确的内容见诸6月22日尚福林在证监会党委会议上提出的四条措施,即有序调节融资节奏;以适当方式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据;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股票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这四条措施早已经明确了所谓"救市"的内容,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大可不必再去揣测。
四条措施当中,前面两条已经落定:除去大小非信息公开外,中建股份等大型股票"只审批却不发行"已经成为现实,足见调节融资节奏工作的效果。因此,目前尚待落实的正是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和建立市场内在稳定机制两点。从四项措施的操作过程看,调控部门显然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原则,市场未来的看点正在于后两者身上,而这也恰恰是对证券市场调控部门维护市场稳定决心的考验。
如果说已经解决两个问题属于权宜之计,那么尚待解决的两项措施才是实现市场长期稳定的根本。针对当下投资信心严重衰弱的市场状况,笔者建议要把充分发挥中国特殊经济体制优势,与鼓励市场内在稳定机制结合起来,推行政策维稳。
其一,理应鼓励社保基金等资金"国家队"积极建仓,体现出管理部门并没有放弃证券市场、并没有看空经济形势的决心,这是改变市场投资心态的最好方法;其二,尽快推出诸如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风险规避品种,改变只有做多才能赚钱的单一市场格局,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能够及时对冲规避风险。只要这些市场主流资金能够维持市值稳定,整体市场的波动幅度自然就会减缓,最终起到熨平非理性波动的政策目标。
"知易而行难",尽管调控部门已经明确了维稳导向,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把这些政策导向尽快落实。
[责任编辑:juli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