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救市的具体方向已经明确,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把这些政策导向尽快落实。目前尚待落实的正是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和建立市场内在稳定机制。
A股市场近期相对强势的表现,在21日获得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确定的解释。证监会当天宣布,即日起"大小非"减持情况将在每月上旬定期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网站进行披露,旨在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力度,进而增强"大小非"减持的透明度。在大趋势上,这是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但是,从政策调控维护市场稳定的具体效果看,这一措施的市场效果尚不足够,还需要其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跟进配合。
大小非问题,对于A股的行情走势而言,可谓"可大可小"。如果市场长期趋势向好,不管是限售股份还是原有流通股份,都会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坚定长期持股。但是随着市场对于经济基本面担忧加剧,大小非问题的存在直接放大了市场恐慌情绪。
尽管大小非的确并非是推动市场暴跌的内因,但基于维护市场稳定的政策导向,也理应对这一问题做出约束。从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看,以大宗交易市场替代二级市场直接减持,存在金融中介帮助大小非"过桥"操作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缓解二级市场压力。而信息披露制度固然让市场混沌的减持状况清晰化,但并非事前的约束措施。因此,如果说近期A股市场走强是因为政策利好预期因素的话,那么至今所揭晓的政策消息,并不能够完全让期待市场稳定的投资者满意。
当然,笔者并非因此而悲观看待政策面。恰恰相反,尽管市场对于政策面"光打雷,不下雨"的"语言救市"有些失望,但是如果仔细对比相关部门的言论和具体政策推进的话,投资者不难发现其中清晰的脉络。
其实,有关救市的具体方向最明确的内容见诸6月22日尚福林在证监会党委会议上提出的四条措施,即有序调节融资节奏;以适当方式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数据;鼓励和引导长期资金入市;逐步完善股票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这四条措施早已经明确了所谓"救市"的内容,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大可不必再去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