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的调整动力主要来自于心理层面,更多的体现出主力借势主动下一个台阶整理,既可以重新积蓄做多力量,也能够消化个股炒过头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
经过一个半月“蜗居”式的横盘整理后,在连续冲击2700点未果的情况下,本周沪指最终选择向下,退守2600点一线。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多方以退为进的主动防守,还是长阴破位宣告行情的结束?
分析人士指出,近来,有关不对称加息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上调等诸多利空频传,打破了胶着日久的多空短期平衡,成为市场下跌的主要因素。值得关注的是,昨日银监会否认大银行资本充足率调高,加上市场普遍预期:尽管CPI继续走高,但目前加息的可能性不大,由此基本上可以判断,出现针对股市调控政策的系统性风险不大。换句话说,当前的调整动力主要来自于心理层面,更多的体现出主力借势主动下一个台阶整理,达到既可以重新积蓄做多力量,也能够消化个股炒过头的非系统性风险的双重目的。
政策调控的系统性风险不大
从目前情况看,上调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对称加息,是众多利空传闻中最受市场关注的两个。
近日有消息称,在《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后,监管部门召集商业银行讨论在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之下将国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上限提至15%。而与此传闻关系最为密切的银行股更是遭受重创,一直屹立的农行A股也最终破发。
昨日,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士表示,目前银监会对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未有新的监管要求。由此,上调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传闻不攻自破。
同时,市场加息传闻也再度兴起。有分析人士认为,即便CPI继续走高,目前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
站在决策层角度上,为了“管理通胀预期”目前不是不想加息,而是不能加息。如果加息非但对超额货币作用下的消费品通胀作用不大,反而会误伤疲弱状态的工业经济,在“稳经济、控通胀”的权衡中前者目前起主导作用;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还只是部分回稳和初步回稳,如果贸然加息必然会扼杀经济企稳的萌芽;欧美正在纷纷进行二度刺激,目前贸然加息会进一步扩大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必然促使国际热钱重来,这反而会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
可见,短期出现针对性较大的调控政策可能性不大,因此目前股市不存在政策性的系统性风险,市场不具备像过去那样持续大幅暴跌的基础和条件。
消化非系统风险利于后市上行
与 政策调控的系统性风险不大相比,疯狂炒作个股的非系统性风险已经凸显,并且严重制约了行情的纵深发展。
截止到9月初,大约有近3成的中小市值品种股价创历史新高。其中大约有几种类型的个股:新能源之锂电概念股;重组预期股;机构高度控盘股。这三类股里面,锂电类的股涨势最迅猛,甚至堪比2000年初的网络概念股,当时的情况是随便哪家公司只要一宣布沾“网”,股价就能立即奔涨停。自1997年见顶后,到网络股的大面积兴起是间隔32个月,而这次锂概念的兴起则是2007年10月见顶后的34个月。历史过程何其相像,锂电股何其彪悍!
本报统计数据显示,在7月5日至9月15日,沪深两市,共有342只个股创历史新高,其中,沪市93只,深市主板51只,而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有197只,占57.60%,中小板、创业板的股票明显跑赢了沪深主板个股。而从根据算术平均换手率来看,整个中小板、创业板的股票约20个交易日已全部换手,这种难以持续的走势蕴含着巨大风险,反映出调整概率越来越大。
在近3个交易日大盘大幅下跌的情况下,约有9成个股出现下跌,而且前期强势上涨的中小盘股票以及题材概念股跌幅居前。特别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两个指数,连续3天的跌幅都超过主板市场,形成较为明显的高位顶部下跌形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创业板将迎来一周岁生日,首次限售股解禁洪峰也如期来临。
统计数据显示,除宝德股份延长限售期至2012年10月30日外,首批创业板27家公司合计有11.94亿股限售股将于10月30日解禁,而现有流通股数量仅为10.2亿股。如果按照本周二的收盘价计算,这11.94亿股的解禁市值将高达333.18亿元。这27家创业板公司在本次解禁洪峰后依旧有23.72亿股的股份处于限售阶段,未来将陆续地取得流通权。此外,12月底又有7只创业板合计2.3亿股股份将解禁。
中报业绩显示,半年报出炉创业板跑输中小板。据统计,94家创业板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27.1亿元,同比增长22.7%;445家中小板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净利润273.8亿元,同比增长45.5%。94家创业板公司中,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50%的仅17家,占比不足两成。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很多创业板公司已过创业期,业绩难有再度爆发,随着限售股解禁潮的到来,创投资金和个人投资者的减持,将有利于以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小市值股整体估值的合理回归,消化疯狂炒作个股的非系统性风险,为后续行情的轻装上阵奠定基础。
经济见底决定A股运行方向
从基本面来看,目前宏观经济发展仍处在U型的左半边,预计要在4季度,GDP环比增速才能实现见底回升,而同比增速回升要等到明年1季度。因此,即便是有政策调控风险,那也将只能在短期内考验市场,而经济向上趋势才是决定市场中长期走向的根本因素。
申银万国认为,经过两个季度的调整,中国经济基本回到正常状态。预计中国经济环比年率和同比增长率将分别在今年4季度和明年1季度触底,明年2季度将会再次明显回升。推动中国经济回升的两大动力:一是房地产市场重新步入良性循环;二是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
这轮经济周期将在2012年-2013年达到高点。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可能性都不大。预计今年和明年CPI涨幅将在3%左右波动。今年将呈现倒U型走势,4季度通胀率会回落。明年将呈现U型走势,1、4季度高,2、3季度低。宏观调控的目标尚未完全达到,宏观调控僵局尚难以打破,目前调控仍体现为总体稳定下的结构微调。
申银万国认为,3-6个月之内政策松的可能将大于紧的可能。伴随着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十二五规划将从预期转变为落实。十二五规划重点是通过六大改革和六大调整实现转型和共享,是政府调结构的总体展示,政策扶持的重点是经济增长的亮点,也将确认证券市场投资的方向。
国泰君安认为,今年4季度很有可能是GDP同比增速的一个阶段性低点,而环比低点已经在3季度形成。首先,下游的核心行业,地产和汽车以及机械设备行业在8月份其销量或产量均出现了环比回升;其次,中游的代表性行业钢铁行业,产量8月份开始出现环比正增长,并且钢价也已企稳回升;再次,代表上游行业的发电量,8月份环比同样出现显著回升,表明工业部门在全面回暖。
基于对工业环比增速见底回升的观察,国泰君安上调了对3季度GDP增速的预测。其中3季度GDP同比增速由8.5%上调至9%,4季度GDP同比增速由8.2%上调至8.6%。继续维持GDP环比增速3季见底,同比增速4季度见底的判断。
四季度应该重点关注的事件:1、10月中旬,17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2、10月15日-11月4日,108届进出口商品交易会;3、10月21日,三季度经济数据发布;4、11月底-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期需要关注和等待释放的风险则包括:通胀风险、地产调控风险、银行拨备政策风险、创业板解禁风险、中秋国庆长假风险。
人民币升值启动A股新引擎
从近期人民币汇率变化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重返升值轨道。9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7181,较前一交易日走高69个基点。至此,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连续5个交易日创下汇改以来新高纪录。
分析人士指出,人民币升值有望成为近一个阶段的趋势,近期中美贸易关系有出现缓和的迹象。美方代表的访华以及几周后联合国大会的召开都为中美持续对话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之上,人民币温和升值有望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并且推动A股开启新的牛市征程。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轮升值是在2006、2007年,而2006、2007年恰恰是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
目前,我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这大大增强国际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信心。从股市中可以看出,国资并购,频频出手,不断大手笔并购中国的钢铁、金融、水泥、啤酒等企业股权,这源源流入的外国资本,必将推动国内证券市场整体价格的不断上扬。类比日本和台湾地区当年的情况,日经平均股价经历长期攀升,达到38915.87点的历史高峰,台湾加权股价指数升到13608点的历史高点,国外资本推波助澜的作用功不可没。
可以佐证的是,B股市场8月24日大涨5.06%,已经初露端倪,以上“历史事件”会否在A股市场上重演,值得进一步期待和关注。
毕竟,现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数量和冲击力度比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甚至2006、2007年还要大,可能会超出投资者想象力与心理承受力,并且产生的影响与过去任何一个本币升值的国家都无法相提并论。一旦市场完成风格转换,刚刚推出的股指期货也将会放大这些冲击力。
总之,随着“双节”后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届时有关十二五规划内容的讨论预计将明显增多,消息面将明显回暖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构成明显利好,第四季度的年末行情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