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券商行业抄袭门令人忧 三大怪现状并非“潜规则”
发布时间:2010-7-27 17:19:58
 
文章内容

  东兴证券“抄袭门”事件曝光后,分析师王玉泉很“受伤”。不过,受伤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眼下,随着媒体连篇累牍的跟踪报道,证券分析师这个行当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论抄袭也好,被抄袭也罢,研究报告的信誉度在投资者心目中大打折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抄袭是公开的秘密”,是这个行业运行的潜规则之一。面对外界关于行业诚信度的拷问,很多证券分析师觉得很受伤。

  并非行业“潜规则”

  暂且不论上述“抄袭门”事情的始末,记者采访的分析师大都表示,这只是业内的个别现象,并不代表全部,绝不是所谓行业的公开秘密。受访分析师们几乎都提到了自律的问题,这被认为是职业底线。况且,研究报告因为涉及到个人声誉,任何分析师都不会等闲对待,这也是分析师们几乎一致的观点。

  再者,研究报告出炉之前一般都会经过审查,通常都有专人审阅并在网上检索之后才会公开发表。当然,分析师们坦陈,他们多多少少都有完成研究报告的指标任务,研究报告对分析师业绩影响很大,压力肯定是有的。但对于大多数研究机构而言,报告质量排在首位,大多数分析师都不会因为压力大而通过抄袭交差。

  据记者了解,一般分析师通常一个月要写4篇左右的报告,这在行业内属于一个中等标准,压力并不算太大。中国证券业协会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发布研究报告100767份,平均每个分析师发布39份;其中,发布研究报告最多的为申万研究所,全年共发表10113份。也就是说,除申万外,其他券商平均每个分析师每月大约发布3份报告。

  业内三大怪状

  虽然分析师们普遍不认可抄袭是行业常见现象,但分析师行业内确实存在一些运作不太规范的现象。在东兴证券曝出“抄袭门”事件后,一些媒体把过往的分析师抄袭事件也进行了再度曝光。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和了解,在形形色色的抄袭事件背后,确实折射出行业内的一些奇怪现状。

  现状之一:研究报告把关不严。一些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甚至能出现基本的事实错误。譬如,在一桩关于上市公司哈空调的抄袭公案中,报告发布者在文中发布了一段关键信息,该信息来自于他人文章中提到的所谓“上市公司公告”,然而,事后经查证,该上市公司公告根本不存在。

  现状之二:对实地调研重视不够,有的分析师仅凭几个电话就能洋洋洒洒写出数千字的报告来。其中的水分自然不言而喻。

  现状之三:研究报告两张皮。出于券商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少卖方分析师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和其提供给机构客户的研究报告可能出现调研对象相同而含金量迥异的情况。当然,这种现象并非违规,只是对投资者来说不太公平。

  除上述几种情况外,分析师行业还存在其他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譬如,行业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分析师的职业操守主要依靠自律和公司制度;研究报告立场不够中立,容易受制于基金等掌握买方话语权的机构客户左右等。(彭潇潇)


相关文章
  • ·券商行业抄袭门令人忧 三大怪现状并非“潜规则”
  • ·一个车险三个报价 千元差价折射“潜规则”
  • ·药店“潜规则”真奇怪 就想让你买没想买的药
  • ·银监会提示风险 二套房贷“潜规则”犹存
  • ·信用卡“潜规则”遭禁 不向未成年人发放
  • ·上海二套房贷“潜规则”:成数管理利率放开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