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投行PE腐败案风声鹤唳 券商集体失语
发布时间:2010-7-2 18:03:30
 
文章内容

为何券商投行领导在这时集体失语?

一位投行内部人士直接指出:“很多券商投行负责人不敢谈论这个话题,也是因为现在这个时期这个话题很敏感。”

行业“潜规则”

面对监管层越来越有力的监管措施和对内幕交易严惩不贷的态度,是什么让这些本已是高级金领的投行人士和高管,宁愿冒着犯罪、丢掉前途的危险,屡屡触碰红线?

随着创业板IPO项目的“井喷”,许多中小企业急于上市融资多多少少也为此类案件提供了滋长的温床,有些投行人员也利用发行人急于上市的这种心态提出各种要求。

上海某家长期从事投行业务大型律所的合伙人表示,“谢风华案”和“董正青案”对于内幕交易案来说还是很典型的。据其介绍,以前常用手段是参与公司重组或者了解第一手信息的人,就是通常所说的内幕人士,提前获知会对公司股价造成影响的利好消息,通过其他人的股票账户去操作这个股票。但是这种方式技术上还是容易被监管部门查出来的。比如电话下单时的录音,利用他人账户在网上下单时的IP地址。

“所以后来出现低端失误的内幕交易就比较少了,普遍采用君子协议或者通过存在大量掩人耳目的关联公司进行交易”,该律师表示。

“目前最为常用的办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口头协议,如果公司与保荐人之间信得过,最简单最隐秘的方法就是公司实际控制人承诺保荐人,‘我的股份里面有多少是给你的’,上市以后这部分股份就由你支配,需要套现的时候通知公司,然后由公司方面套现后将钱支付给内幕人,这种方式根本就无从可查,除非利益人之间内讧,被举报。”

“另外一种是保荐代表人可以通过一个代理人或者代理公司,一般都存在大量曲折的股权股东变化,外界很难看出关联关系的公司,由该公司在目标公司上市之前通过增资扩股或者是股权转让把这个股权拿下来并且登记了,”该律师进一步介绍。

“在这种腐败案里,一般都不会用自己的名义去做,所以这种事情也没有办法去具体统计,但这种现象在行业里还是比较普遍的。”

对于谢风华案调查的进展,上海证监局内部人士表示,局里有规定不能以个人的名义接受采访,采访需获得批准,个人无权接受采访。

疯狂的背后

快速扩张的国信证券,正在遭遇着快速扩张公司所遭遇的通弊:人才审核弱化和管理机制短腿。

“在公司业务急速扩张的同时,引进人才的标准不应该降低和放松。”

“引进人才除了要求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外,同时更要有职业操守和道德操守,这个是保荐机构需要去平衡的课题。不同公司有着不同经营理念、不同的经营风格,有的相对稳健、有的则比较激进。这和各个公司不同的用人理念是有很大关系,”一位知名券商投行部主管表示,“但是对人才的审慎审核,都是必要的。”

“李绍武本人还不是保荐代表人,他只是投行业务管理人员而已。”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其言下之意就是一个未取得资格的非保荐代表人,居然可以操作如此之多的项目并从中渔利,显得不可思议。

在同行评价中,国信证券的内部管理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诸如为了拉到项目,大量招聘人员,让一些没有保荐人资格的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内部各部门之间防火墙制度严重缺失等,导致连续爆出PE腐败案。

“国信的领导肯定也在积极争取,避免此事对业务上造成影响,现在事件的最终结果,主要就是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态度了,具体什么样的措施还没有宣布,”该人士进一步解释,“至于国信证券是否会吊销保荐业务资格,这个主要取决于调查情况和最后监管部门如何认定这个事情,现阶段还不能预测监管部门会做出什么样的判罚。”

“国信是想把这个事情定性成员工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该匿名人士表示。不过其显然并不认同该处理办法,“想想李绍武事件的结果仅仅只是辞职了事。如果不是内部人举报倒逼国信证券查处,李绍武很可能依然布局着他的PE链条,并继续享受着巨额黑金财富收益。这公平么?”一业内人士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反问道。

“如果保荐机构频繁爆出有违规的行为,会给个人和公众带来很负面的影响。谢风华案已经涉及到刑事诉讼了,不简单是PE腐败问题。如果证据确凿谢就应 该算是犯罪了。”

在对于国信将面临何种惩罚的问题时,该人士表示,“如果是券商对保荐人存在管理上疏漏,不排除监管部门会采取监管措施,现在还很难讲会不会被吊销业务资格。如果是个人用很隐蔽的手法,那么更大肯定是对个人进行惩罚。”

“这个事情爆出以后,我们公司的分管领导在各种场合强调要求大家遵守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不要去违法违规的行为,以免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公司的业务资格造成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荐代表人表示。

或许这次保荐环节大案的连环爆发,让风光无限的券商投行部门,深切感受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寒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 ·投行PE腐败案风声鹤唳 券商集体失语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