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到位的财富
------“2010中小上市公司财富透支榜”榜单说明
文/《创业家》编辑部
这是一个创始人透支财富榜,而非通常意义上PK富贵的财富榜。
这是一个预示着危险的榜单。
《创业家》杂志推出的“小公司,大富豪”榜(下文简称“小富豪”榜)指向这样一群人:他们创办的企业上市前一年营收少到几千万人民币,多的不超过5亿,可谓“小公司”;但这些“小公司”一上市市值高达上百亿乃至数百亿元,企业创始人因为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大比例股权,市值财富急剧膨胀,成为“大富豪”。
《创业家》选取了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5月13日期间在中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207家(中小板129家,创业板78家)企业,以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创始人为基数,计算他们2010年5月17日的财富市值,以公司2008年营业收入衡量企业规模,进而计算 “个人持股市值/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的比值。我们按比值的大小进行排序,选取个人持股市值超过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4倍的公司,从而得出“小富豪”榜。在入评的147家公司中,共有38家企业上榜。
我们看到,位居“小富豪”榜首的焦点科技创始人沈锦华,公司2008年的营收额为1.72亿元,上市当日沈锦华个人持股市值达50.19亿元;2010年5月17日,沈锦华个人市值财富为50.69亿元,是公司2008年营收额的29.53倍。第二名东方财富网创始人沈军,2008年公司营收额为1.18亿元,上市当日沈军个人市值财富达22.9亿元;2010年5月17日沈军市值财富为22.38亿元,是企业2008年营收规模的18.93倍。第五名汉王科技刘迎建,2008年公司营收额为2.28亿元,上市后公司市值高达155亿元,可以买下3个康佳;2010年5月17日,刘迎建个人持股市值达36.29亿元,是公司2008年营收额的15.89倍。第六名世纪鼎利叶滨,上市前一年公司营收额为1.37亿元,上市后公司81亿元的市值超过除中国联通之外所有同行业主板上市公司;2010年5月17日,叶滨个人持股市值为20.25亿元。
本期《创业家》封面故事中报道的海普瑞创始人李锂,虽然因为间接持股,未能登上本榜单,但海普瑞上市后市值一度高达700多亿元,超过所有国内上市的医药企业。海普瑞2008年的营业收入为4.4亿元,2009年为22.2亿元。上市当日,李锂夫妇以超过500亿元的身家成为内地新首富,但四天后,公司跌破发行价。海普瑞一夜间成为A股市场上泡沫和贪婪的代名词(李锂与海普瑞的故事详见下文《李锂:被异化的“首富”》)。
以创始人个人持股市值对比公司上市前营业收入,并非是制作此榜单的完美标准。但通过对榜单的深入分析我们看到,上榜企业中的绝大部分的创新力、未来的成长性很可能无法支撑创始人财富值的暴增,创始人个人的市值财富在透支公司的未来。创始人个人财富“一步到位”,这是一段危险旅程的开始。
资本市场迅速放大了他们的财富,也会很快将他们打回原形。“小富豪”们能否保持清醒,打造出与个人财富匹配的“大公司”?
如何夯实虚拟财富
——“2010中小上市公司财富透支榜”研究报告
文 / 《创业家》特约顾问 蒋德嵩
“小公司,大富豪”(以下简称“小富豪”)排行榜探讨了一个非常前瞻性的企业管理话题:在中国中小企业中,当公司所有者的财富先于公司价值实现了最大化时,企业是否会因内部激励机制透支而失去长期发展的机能。进一步而言,公司价值增长的核心动力是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果公司管理者失去激励,他很难在自己的位置上创造奇迹。在“小富豪”现象中,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是一体的,他们的财富因公司上市而骤增,这是一种外部激励,并非公司内生性增长(公司收入与利润增长)所产生。这个时候,所有公司利益相关者该如何面对呢?
借助《创业家》“小富豪”榜单及其相关数据,让我们分析一下“小富豪”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创始人和他们的企业有着怎样的未来?
1.创始人股权集中度高
在上榜的38名“小富豪”中,个人持股比例在20%~30%之间的集中度最高(见图表1),只有5.3%的“小富豪”个人直接持股比例少于10%。在巨大的资本杠杆作用下,较高的个人持股比例是催生“小富豪”的重要原因。在美国,上市公司股东中,持股比例通常少于5%,这种状况实际上有利于造就一批“中产阶级”,而不是大富豪。
中美之间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同,反映出不同市场环境中公司治理的差异。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看,亚洲和南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家族企业中,公司股权较为集中,这是历史与传统问题。而另一方面,美国公司股权高度分散的特征,也反映出其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事实。一家美国公司从创业到上市,通常会得到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等众多投资机构数轮融资,这样会大大摊薄公司股权。同时,机构投资者出于分散投资风险、完善公司治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也不太倾向于公司股权集中,以防止内部人控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出现。
反观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发达,许多创始人一路创业,艰辛经营而来,在上市之前,甚至没有接纳任何外部投资。加之自身对公司利益锁定意识较强(这一点,与中国人喜爱储蓄同理),宁可放弃大“发展”,也不轻易出让股权来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