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11日电 (记者 潘清)1月11日,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两大市场创新正式获批后的首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出人意料地以一波高开低走完成了全天交易,深证成指甚至出现了0.8%的跌幅。
许多投资者眼中的“重大利好”,缘何未能给股市带来料想中的提振?创新带来的市场热点,又该用怎样的目光来看待和解读?
市场表现出乎意料
上周末,中国证监会宣布,国务院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卖空”机制改变“单边市”缺陷,“抢筹”大盘股推高市场整体估值……尚未正式亮相,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已承载着太多的溢美之词。
由于市场普遍视两大创新机制推出为“重大利好”,投资者对本周首个交易日的A股表现充满期待。
11日,沪深股市如期大幅高开。上证综指开盘跃上3300点,报3301.61点,较前一交易日收盘大涨3.30%,深证成指开盘涨幅也达到了2.20%。
但此后沪深股指的走势显得出人意料。开盘后瞬间,上证综指在触及3306.75点的全天高点后迅速回落,并一度跌破3200点。最终沪指收报3212.75点,仅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上涨0.52%。深证成指更一度从全天最高点回落逾500点,最终收报13161.09点,较前一交易日收盘跌0.80%。
不过,两大创新机制的获批还是给11日当天的市场留下了些许标识:作为融资融券业务的直接受益者,券商类个股当日集体走强。而受首批试点券商将在11家2008年参加联网测试的券商中产生的消息鼓舞,中信证券出现了3.60%的较大涨幅。
“利空”因素抢占“上风”
众人眼中的“重大利好”,究竟为什么没给A股市场带来预期的强势?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扩容加速、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增大等“利空”因素在当天的市场中占了“上风”。
11日当天,A股市场又迎来了4只新股的同步申购,包括主板的正泰电器和中小板的积成电子、格林美、新纶科技。13日,中小板还将有3只新股申购。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本周IPO公司总数不及上周,但其合计拟募资规模却增加了逾一成。这意味着市场扩容仍维持“加速”态势。
在IPO令资金面承受重压的同时,限售股解禁也将在本周迎来2010年的首个高峰,两市合计解禁股份数高达约215亿股。其中,仅中国人寿一家解禁股份就达到近192亿股。
除了资金面,政策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从五方面做好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
其中,“贷款购买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严格按照风险定价”的新规,对房地产业形成“利空”。11日当天,房地产板块出现在跌幅榜首位,成为阻碍股指上行的主要因素。
创新仍需“冷眼”看待
11日A股市场的表现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属“意料之外”,但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却是“情理之中”。
金百灵投资分析师秦洪认为,两大金融创新获批实际上是一个中性的信息,难以成为A股市场中长线运行格局的“拐点”力量。“因为金融创新只是改变了交易方式等交易行为,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秦洪说。
上海天相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仇彦英也表示,两项创新机制短期内的确会带来对权重股的需求增加,并阶段性地推动股指上涨。但归根到底,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都只是投资手段和工具,并不会改变股市的整体走势。
资料显示,美国等7个全球主要市场在推出股指期货后,其长期市场走向均未出现重大变化。其中,大部分市场在推出股指期货前也曾出现过抢筹权重股的现象,但在正式推出后,权重股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境外成熟市场也有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但照样有牛市和熊市。”秦洪说,这意味着金融创新并不会改变市场中长线的“牛熊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股指期货虽然具有管理风险的功能,但作为一种具备杠杆效应的投资工具,它本身也有着不可估测的风险。有消息称,中国证监会为参与股指期货的个人投资者设定了远高于股市现货的投资“门槛”,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股指期货可能存在的高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或为市场制造了新的“热点”,投资者却应用理性“冷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