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瞭望:股改六年 四大银行形成竞争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0-1-11 18:48:08
 
文章内容
 股改六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影响力显著分化,已经形成了活跃积极的竞争局面  “从过去的‘中农工建’到现在的‘建工中农’,国有四大银行的市场影响力在股改后已发生了明显变化。
    

  股改六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影响力显著分化,已经形成了活跃积极的竞争局面

  “从过去的‘中农工建’到现在的‘建工中农’,国有四大银行的市场影响力在股改后已发生了明显变化。”1月6日,六年前的这一天,国务院决定450亿美元注资中国银行601988)和建设银行601939)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拉开了国有四大银行股改的序幕;六年后的今天,一位金融政策研究人士接受采访中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完成股改或上市后,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各自)竞争力已经开始显著分化。”

  对此,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也向本刊记者证实了银行界对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地位的新判断。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使各的高招,在真刀真枪的竞争中,渐次拉开了相互之间的位置。”他用一组2008年的资产回报率数据描述了这种竞争力变化:建设银行以1.31%排第一,工商银行601398)1.21%排第二,中国银行1.00%排第三,农业银行0.84%排第四。

  这一点,从近年来国外媒体研究机构评介的各种排名榜单中已有表现。刚刚公布的2009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按照利润额,工商银行212.6亿美元排行第一,建设银行175.2亿美元排第二,中国银行126.2亿美元排第四,农业银行76.59亿美元排第八;按照市值,工商银行排行排第一,建设银行排第二,中国银行排第三,农业银行排第十一。

  “肯定地说,随着农行上市最终完成,国有四大银行之间这种竞争在未来将越来越激烈。”知名金融专家卢克群为《瞭望》新闻周刊分析说,展望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尚未到底,国内经济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和资产质量将承受巨大考验,“竞争变化和市场局面将日益复杂,从这个角度看,银行改革的部分目的已经达到。”

  竞争力座次重排

  “股改前的银行体制,对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评判,更多基于银行的个头大小和业务的门类齐全。而现在,市场和监管者更看重银行的营业收入、盈利能力、资产回报率、资产质量和可持续的优势竞争特色。”卢克群认为,以这五项指标为主的考核标准,是当前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竞争力分化的关键原因。

  根据2009年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1~9月份,受市场环境影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三大上市银行中,幅度最大的中国银行为-4.8%,降幅最小的建设银行为-0.7%,工行为-2.2%;净利润方面小幅增长,工行增长7.9%,中行4.8%,建行2.3%。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首要盈利来源仍然是存贷款利差,净利差对银行盈利能力至关重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央行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为目的,连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大幅收窄。2009年上半年,国有三大上市银行净利差均有大幅下降,但建设银行仍然保持了2.34%的最高净利差,最低的是中国银行,只有1.93%。

  出于落实4万亿投资拉动计划,过去的一年,商业银行纷纷大幅增加信贷贷款规模。其中1~9月份三大上市银行中中国银行最为激进,新增人民币贷款1.05万亿元,同比增长45%;建设银行规模最小,新增0.88万亿元,同比增长23.88%;工商银行新增1.01万亿元,同比增长22.06%。

  随着信贷规模的激增,任何贷款质量的下降都将导致可能出现重大的盈利隐患。这方面2009年三季度报告中显示,建设银行最为出色,中国银行相对不足亟待提高。具体看,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最高为12.60%,最低的中国银行达到11.63%,建设银行为12.11%;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为1.57%,工商银行为1.68%,中国银行为1.60%;根据银监会的要求,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将提高至150%。目前看只有建设银行以161.08%超过监管要求,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未达标。

  上述金融政策研究人士从个人研究的结果也作出了类似的竞争力判断,“根据对四大行在利差、增长能力、非利息盈利能力、流动性、贷款质量等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建设银行由于在生息资产盈利能力、增长性以及贷款质量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目前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领先,而工商银行紧跟其后,中国银行相对不突出,而农业银行开始奋起直追了。”

  在他看来,建行股改后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要继续保持其刚刚在国内脱颖而出的竞争优势,并向国际市场转化这种优势,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现在的竞争优势并不代表未来的优势。不过,‘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已经出来了,将整体上推动中国银行业的进步。”

  保值增值超额实现

  股改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保值增值率一直维持在100%之上。《瞭望》新闻周刊从一份部门研究机构的分析报告中发现,自成立股份公司后,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年年完成保值增值任务,农业银行完成股改工作的当年就实现保值增值329.7%。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特别是四大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中央汇金公司的成立,根本解决了产权主体虚位局面,自此,国有资本以国有股份的形式存在,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作为股东的国家取得了剩余索取权和经济所有权,银行则获得了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资格,自主支配、处置财产。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上市,使其股权实现了分散化和多元化,同时也开辟了新的资金渠道,提高了资本充足率。更重要的是由于国有股权占控股地位,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维持不变,在广纳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控制范围,降低了国有资本的风险,最大限度提高了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

  构建公司治理框架。公司治理框架的建立为商业银行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四家国有银行对各项内部制度改革提出了具体目标:在经营管理与决策方面,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人力资源方面,取消行政化制度,建立市场化管理体制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在透明度建设方面,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的监督约束作用。

  建立外部监管体系。国有金融资产监管体系中,以财政部、银监会、央行等为主的监管机构,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各方面进行监督。一是以资本监管为核心、风险监管和并表监管并重;二是全程监测改革成效,出台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明确了股改的具体方向和路径;三是强化人本监管,进行了严格的任职资格审核,加强了对其品行、操守及实际能力的审查,强化内部制衡机制。

  提升财务实力。股改后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资产收益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平均水平由0.19提升到了2008年的1.27;资本充足率远高于《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标准;平均不良资产率约为2.87%,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

  境外战投露机会主义“尾巴”

  近日,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回顾股改和总结经验时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重要步骤……有效提升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金融改革、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信心。”

  不过,从长远看,郭树清认为“对于选择战略投资者的标准,我认为要因时而定、顺势而为,没有硬性标准可以生搬硬套。”并总结经验说,“国内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的投资合作应该是战略性的而不是财务性的,应该是有技术和经验分享的而不是没有实质性帮助的,应该是共赢的而不是单赢。”

  事实上,追求高额利润是资本的天性,不断实现价值的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实质,因此境外投资者天然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有获利机会时就大量进入,获利机会不好时或有风险隐患、风险增大时就退出。而且,我国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历已证实,战略投资者并非长期投资者,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其必然采取套现了结的机会主义行为,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多在锁定期刚满时即抛售其所持有的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

  《瞭望》新闻周刊从截至目前的三大上市银行所披露信息获知,目前境外战略投资者套现金额共达177.67亿美元。其中,中国银行被套现38.37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集团已经完成撤出;建设银行被套现101亿美元,为美国银行2009年上半年分两次减持所得,而淡马锡控股所持H股已全部转让;工商银行被套现38.3亿美元,全部在2009年上半年解禁期结束时发生。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引进的战略投资者终究会演变为战略投机者或财务投资者、战略合作可能转变为战略冲突。这无疑都将对国有商业银行未来的竞争和经营产生重要的影响。

  后股改任务仍繁重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对四大商业银行竞争力全面提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一改革以及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监督及营运制度改革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其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旧严峻。

  公司治理结构有待继续完善。“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框架,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形似阶段。其一,委托代理问题仍然突出,链条过长,分支机构繁多,导致了委托代理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对代理人的约束力、控制力、监督效率逐级弱化;其二,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缺陷,考核的设计形式较为简单、系统性较差,偏重短期指标而忽视长期指标,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考核指标相互矛盾,利益趋向不一致;其三,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银行某些部门集业务组织和业务监督责任于一身,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导致金融案件发生并造成损失。

  风险环境仍然存在隐患。一个由监管部门外部监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介机构市场约束的监管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银行忽视科学决策,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规模效益,信贷管理上的内控机制存在漏洞、缺乏必要的风险约束机制;全社会的信用和诚信体系、金融法制建设尚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企业改制过程中银行债务的悬空和逃废等时有发生。

  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品和业务单一仍是四大银行的“短板”,其业务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中间业务净收入比重低。截至2008年底,非利息收入仅占四大银行营业收入总额的17%左右,而国外先进银行一般都在35%以上;中间业务品种单调,主要是初级的中介服务,整体和综合竞争力仍然较弱。


相关文章
  • ·瞭望:股改六年 四大银行形成竞争新格局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