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内地券商在港机构憧憬政策红包
发布时间:2009-4-24 14:19:13
 
文章内容

近日,内地券商在港机构内部流传着一则消息:内地可能将在近期内就做大做强在港中资证券公司推出数项支持性政策。新举措将大大加强香港中资券商实力、为国内券商真正“走出去”扫除政策障碍。CBN记者多方求证未能证实该消息,但是从在港中资券商的现实处境出发,不难想象其冀望政策支持的迫切心情。

自2001年,证监会《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中资证券公司申请设立或参股、收购境外证券公司以来,几乎所有将国际业务作为战略发展重点的券商都将香港作为第一站。目前,在香港设立全资子公司的九家国内券商分别是国泰君安、申银万国、招商、光大、中信、华泰、国元、广发和海通,另有国都、国信和平安三家虽已获得批准但尚未开业。

长期以来,尽管在港中资券商的母公司在国内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但是子公司在香港由于自身实力薄弱,又受制于种种政策障碍,既无法倚仗母公司在国内庞大的客户资源和网络,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更了解中国经济及国情了解的比较优势。

某中资券商在港机构总裁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资券商在港机构的问题在于历史太短、规模太小,所以难以取得QFII额度。海外投行取得QFII资格后,一方面把这一额度卖给国内的资产管理公司,另一方面委托中资券商进行市场研究服务,客户资源和佣金收入却归这些外资大行所有。

这种现象,显然对中资券商的长远发展不利。

上述总裁建议将中资券商境内母公司和香港子公司合起来看成一个大型金融机构,在发放QFII额度时对其资格放大到包括国内母公司在内的整个集团层面进行考察。由于中资券商在国内市场方面有外资行无法比拟的优势,向他们发放QFII对于促进中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产品线的丰富以及提高争夺外资行境外客户资源的能力将十分有利。

从融资业务方面来看,与外资投行相比,中资券商在港机构也远未掌握话语权。无论是品牌知名度、业务规模、资本实力、分销配售网络和客户网络以及人才队伍方面均处劣势,急需一些政策方面的松绑。

2008年,内地券商翘楚国泰君安的香港子公司仅参与了雅天妮(00789.HK)、晨鸣纸业(01812.HK)、南亚矿业(00705.HK)和滨海物流(08348.HK)四家公司在香港的IPO项目。除合资券商中银国际和中金公司有实力堪与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国际一流投行同台竞技,投行业务方面,中资券商整体实力偏弱。

根据中联办数据,包括银行系券商在内,2007年中资投行融资业务金额只占香港融资总额的13.24%。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保荐项目,绝大多数被国际外资大行包揽,巨额的保荐承销收入流入了这些银行。

有中资在港机构的高管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虽然像中信、国泰君安这样的中资券商依靠人才和资源的储备、内部机制的逐步改善等措施取得了个别项目,但是全球化配置网络的缺失、内地网络不能使用的无奈,使得中资券商始终无法真正进入内地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境外上市或并购项目。

上述高管表示,除上市项目以外,针对国资委提出要在2010年前将目前141家央企重组为80~100家的目标,央企并购重组项目的争夺战正在外资大行和国内券商之间上演,国内券商与其香港分支机构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在这场争夺战中得到考验。去年电信重组案中,中国电信的财务顾问是瑞银,而中国联通C网出售的财务顾问是原雷曼公司和已经被美国银行兼并的美林证券。

不过,“愿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或许还很长。监管层一位人士昨天对CBN记者表示,无论是从经验还是规模上来看,内地券商在香港的子公司全都不够条件来申请QFII。而广发证券香港公司一位人士也表示只是听说过传闻,并没有看到过(有关政策支持的)征求意见稿。看来对于大多数内地券商而言,要改变在香港的弱势地位,还是应从自己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做起,先在内地市场做大做强,再图跨境发展。

[责任编辑:JBYAO]


相关文章
  • ·内地券商在港机构憧憬政策红包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