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今日焦点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首量化 股市债市将获支撑
发布时间:2008-12-16 8:50:50
 
文章内容

    离“金融国9条”的公布仅10天,中国政府网于13日晚间正式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就如何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提出诸多具体措施。

    这一制定于12月8日的《意见》明确提出了9个方面的30条细化措施。其中,决策层首度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了“量化”,确定争取明年全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

    此外,“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再次被《意见》置于重要位置,以此提高经济自我调节能力。

    股市债市将获支撑

    “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了来年的货币供应目标。如果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来考虑,则为17%左右的水平。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表示,此番表述意味着国家对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着非常坚决的决心。“国家再次给出了底线,以凸显全力‘保增长’的意图。”

    所谓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反映了社会对于货币的总需求。

    根据央行的数据,随着宏观经济的快速下滑,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下滑。2008年10月,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仅为15.02%,甚至明显低于政府年初为控制通胀而设定的16%的调控目标。

    这就意味着市场早已处于流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可查的资料显示,在央行全力对抗通胀的2007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高达16.72%,而此前经济高速发展的5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平均增速也约在17%左右的水平。

    “当前情况下,17%的目标增速确实是一个宽松的货币供应水平。”丁志杰指出。可以预测的是,如果货币供应量真能回升到17%的水平,不仅是实体经济,股市、债市届时也都将得到实质性的支持。

    政府警惕中期通胀?

    根据国务院针对货币供应总量目标给出的说明,政府已将明年全年通胀的目标设定在了5%左右(即17%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减去4%,再减去8%的GDP增速底线)。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昨日分析指出,尽管当前经济面临严重通缩压力,但决策层此举也许暗示了政府其实也担心大量提高货币供应量可能造成中期通胀。

    显见的事实是,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张涛上周早些时候就曾指出,未来价格形势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未来6-12月内可能重新出现通胀压力。

    2007年货币供应量目标定为16%,其给出的GDP增长目标和通胀目标则分别为8%和3%。

    体制变革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这一置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务院再度提及要“发挥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意见》明确指出,要“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改进贴现利率形成机制”。

    这不难理解。目前我国对许多普通贷款的利率浮动下限依然确定在0.9的水平。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若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得以放开,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还贷压力。

    丁志杰指出,“决策层可能正在研究新的措施,将当前的经济形势看作是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契机。”

    “毕竟,一直以来利率由央行而不是市场决定,严重扭曲了资金的成本,并直接助长了过热或过冷的经济形势。”

    此前便有观察人士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下,或许正需体制突破,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而综观《意见》,诸如“根据当前特殊时期需要,对《贷款通则》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做适当调整”、“支持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周边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规模”等涉及体制突破的表述其实并不在少数。

    以史为鉴,1997亚洲金融危机时,正是国家层面启动诸如住房货币化改革等体制变革,才真正有效刺激了内需。


相关文章
  • ·货币政策调而不控 再难见上万亿信贷投放
  • ·[图文]谢国忠:通胀苗头已显 货币政策应赶快收紧
  •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首量化 股市债市将获支撑
  • ·吴敬琏:用财政货币政策稳定经济是短期对策
  • ·货币政策调整凸现对银行股支撑作用
  •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银行业绩前景难料
  • ·央行;货币政策近防通缩远防通胀
  • ·央行:货币政策近防通缩远防通胀
  • ·A股何以对财政货币政策反应如此不同
  • ·央行官员:货币政策更应注重保持币值稳定
  • ·吴敬琏:短期内货币政策不宜“放水”太多
  • ·货币政策调整利好债市 债券基金受关注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