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反映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真实实力,以及抑制市场过度投机行为
本报讯 记者日前获悉,监管部门有意将权证交易额从券商总成交额排名中剔除,这一举措最快可能在2008年证券公司成交总额排名统计中实施。此举将对现有的券商交易排名带来一定影响。
权证交易额不断放大
公开信息表明,目前行业内关于券商成交总额统计口径并不一致: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07年证券公司经纪业务交易总金额包括股票、基金、权证和债券;上海证券交易所最近几月总成交额包括股票、基金和债券,深交所则只取股票和基金两项;而大部分证券公司内部的成交总额排名则仅包括股票基金和权证,不含债券。
自2005年权证品种在国内市场诞生后,交易额节节攀升。据本报信息部统计,2005年至2007年三年深沪两市权证交易总额分别为4307.5亿元、3.98万亿元和15.5万亿元,而2008年前10个月深沪两市权证总交易额为11.07万亿元,占两市股票基金权证债券总额的18.4%。
与此同时,权证交易今年为部分券商总交易额做出了不小贡献。本报信息部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权证交易额占比(权证占股票基金权证债券总成交额的比例)在30%以上的券商有9家,其中,两家经纪类小型券商的权证占比分别高达66%和49%。即便在大型券商中,单家券商的权证占比最高的也达到了40%。
业内人士认为,权证市场之所以如此狂热,除部分权证专业投资者的投机心理所致外,少数证券公司的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权证市场貌似繁荣的景象,吸引了部分散户抱着快速致富的心理一头扎入,继续推高权证交易额,而大部分散户损失惨重。
为完成指标疯狂打量
据了解,在部分证券公司内部,无论是券商股东对管理层的考核,还是管理层对券商营业部的考核指标均着重于市场成交额或市场份额。而处于考核末端的证券营业部不得不被动接受这种考核方式,将成交额和市场占有率摆在重中之重。
于是,少数营业部在权证大客户有要求时,尽量向客户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包括交易费率的极大优惠和其他系统、场地支持,在成交额指标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营业部主动将权证费率降到最低,以从其他营业部争取权证客户“打量”。深圳一家证券营业部经理说,“低至万分之二的权证费率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只要有量,别说零佣金,某些营业部甚至连交易所收取的基础费用都愿意倒贴。“
吸引客户“打量”恐怕还不算最疯狂的行为。据悉,为完成指标或者争取排名,有证券营业部自身进行“左右手腾挪之术”,目标很简单,只为增加交易额。业内人士介绍,权证交易不用缴纳印花税,营业部自行打量成本较小,在部分压力较大的营业部眼中,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办法”。
统计指标将剔除权证
据市场人士介绍,权证市场的过度投机早已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为了维持市场的健康运行,监管部门曾表示将权证交易额从目前统计的总成交额中划出,还一个更加“纯粹”的成交额数据。
记者注意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从7月开始在成交总额中不再计入权证交易额。而据券商人士介绍,监管层今年在批准多项新业务时,已将权证部分从参考券商市场交易数据中剔除,这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监管层对权证过度投机的态度。
多家券商经纪业务负责人均表示,不排除券商今年全年成交额统计中就将缺少权证身影,同时为更加真实反映券商实力,监管部门可能此后将债券正式列入券商交易排名统计之中。
权证一旦剔除,对市场现有的券商交易排名具有一定影响。显而易见的是,权证交易占比较大的券商的市场占有率将下降,市场排名也随比例的大小形成不同程度的回落。另一方面,权证交易占比较小或者几乎没有的券商将获益,不仅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排名也会相应上升。
上海某券商副总裁表示,权证交易量大并不代表券商相关收入高,实际情况是,同样的成交量,权证的收入远低于股票和基金的收入,因此,权证成交额对于券商的意义不大。与之相反的是,权证交易过度炒作对券商诚信经营和市场价格的合理维持均是一种伤害,极易造成虚假的市场繁荣景象,而让中小散户误解并参与。因此,在券商总成交额中剔除权证成交额,更能体现单家券商经纪业务的真正实力,也是整个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co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