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在新闻发布厅1厅举行奥运会与中国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包括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开忠等在内的专家围绕“北京奥运会究竟对中国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主题发表各自观点。
在被主持人称作“本中心成立以来时间最长”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能否成功度过“后奥运”这一特殊时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非决定性因素”
“北京在奥运会之后,还能够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杨开忠对北京未来的发展表示了乐观。
在他看来,奥运是促进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非决定性因素”。
在奥运筹备的七年中北京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与奥运筹备前的七年相比大概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上海提高了0.1个百分点。
“相对于全国和上海来说,我们分别多提高了1.1和1.4个百分点,”杨开忠称,“即使把所有提高的部分全部归功于筹办奥运,那么奥运也只使北京的经济增长率提高了10%”。
北京经济发展向好的两个根本性因素:一个是中国经济处于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一个是北京自身的竞争优势。
杨开忠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主要依靠初级生产要素投资的增长向主要依靠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转变。“这个转变使北京在全国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因为北京在人才、技术创新方面都有优势。
根据预测,在奥运会后北京内部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依然很强劲,将继续拉动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北京市的最终消费率开始超过资本形成率,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投资仍强劲
而投资的强劲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城乡建设,包括北京南城建设的推进以及不久前全面启动的通州、顺义等新城的建设,还包括轨道交通的建设,北京新机场的建设等。
以北京规划中的轨道交通建设为例,未来七年中,北京轨道交通的新增通车里程至少要达到360公里,远高于奥运筹办七年新增的149公里。
第二方面是高端人才的加速成长,其所带动的产业、创新基础设施、人才发展等领域的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加快宜居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涵养区和新城的万亩森林公园的建设,这些项目都会推动投资需求继续强劲增长。
此外,奥运期间所创造的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奥运之后还会继续存在。
据北京统计局的分析,2005—2008年四年新增就业岗位是150万个,比国际上其他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增加岗位都多,汉城奥运会增加的就业岗位是30万个,悉尼是15万个。
杨开忠指,举办奥运会创造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在服务领域,而且主要在现代服务部门(金融与生产的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会展产业、体育休闲产业以及科教产业等),“这些服务业是北京城市经济转型所必须的,会继续存在。”
[责任编辑:jb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