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预测,当前通胀预期减弱、PPI向CPI传导能力弱于预期、全球经济将持续放缓等因素表明中国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通胀压力已经比年初减弱。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增长下滑和资产市场进一步下行调整的风险在增大。
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可考虑于以适度放松,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可考虑放缓,企业融资渠道也应该拓宽。
他认为,三个因素导致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较年初有明显减弱, 从而为宏观政策走向适度宽松创造了条件。
根据德意志对国际经验的实证分析表明,通胀预期基本上是过去三个月的实际通胀的移动平均。比如,在美国,当月通胀预期与前三个月的实际通胀走势的相关性达到92%。就是说,如果过去三个月内通胀连创新高,老百姓会预期通胀将继续上升。
他认为最近几个月的通胀情况朝好的方向发展。由于雪灾以后蔬菜等农产品恢复供给、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农产品出口、增加农产品进口、对农业的补贴、绿色通道的建立等措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从二月份的高点到七月中旬已经下降了10%左右。CPI同比增长也从四月份的8.5%逐步下降到五月份的7.7%和六月份的7.1%。CPI连续走低,已经带来了通胀预期的下降。
到目前为止,今年水灾造成的损失还小于过去十几年的平均。
如果水灾情况不急剧恶化,七月份和八月份的CPI同比升幅估计还会继续下降到7%以下。
PPI向CPI的传导远远弱于我们过去的理解和目前普遍的共识也被马骏认为是导致通胀预期减弱的因素之一。最近,用中国1997年以来原材料PPI与非食品CPI同比增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原材料PPI每上升10%,推动非食品CPI上升仅为1.1%。
仔细分析CPI的构成,其实不难发现弱传导的主要原因,即CPI中制造业产品价格所占的比重少于20%,其余基本上是食品和服务业,而食品和服务业价格受工业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影响很小。另外,今年以来一些价格控制措施、经济增长放缓带来的需求增速下降和企业定价能力减弱也更进一步弱化了原材料PPI向非食品CPI的传导。正确理解PPI对CPI的影响对宏观政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过度夸大PPI向CPI传导的风险有可能误导决策者,延误必要的宏观政策调整。
同时,全球经济(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在内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均呈持续下滑的态势是导致通胀预期减弱的第三个原因。德意志估计,全球GDP的增长会从今年的3.9%下降到明年的3.5%。全球总需求的下降,将有助于减弱国际通胀压力。另外,全球经济的放缓和高油价也导致了石油需求的增速下滑,也可能压低明年的石油价格。
德意志估计,全球平均CPI上升幅度会从今年的5.2%下降到明年的3.7%。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将因此有所减少。
[责任编辑:yadong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