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浙江林改调查:特色经济林提升农业产值
发布时间:2008-7-22 19:19:52
 
文章内容

◆每经记者 张娟娟 发自浙江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以说是解放以来的第三次土地革命。”临安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朱永军兴奋地表示。正是让集体林权明晰到户,该市林业总产值从1983年的9463万元增加到如今的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78元增加到8852元。小小林权证,给该市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财富变革。

6万多农户拿到林权证

朱永军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临安便开始实行林权制度改革,根据中央有关政策,在全市开展林业“三定”,将300多万亩山林承包到户,建立了家庭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体制。

由于分配到户的山林分散不连片、小块多,甚至“一山多主”,不利于山林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上世纪90年代初期,该市开始推行林业股份合作制。

随着第一轮山林承包合同的陆续到期,2000年开始,临安市在浙江率先开展了延长山林承包期、核发林权证工作,进一步明晰了产权主体。目前,全市共发放林权证74046本,涉及62579户农户,占应发农户的93.5%。

同时,在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基础上,该市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山林40多万亩,吸引了大量企业和社会资金,其中以杭州企业居多,它们给临安林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建设注入了新能量。

引入七八十家花卉企业

2004年,横畈镇泉口村的桂花基地刚组建,刚大学毕业的孙园勇就一心扑在了这里,他所在的杭州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花了3000多万元,将这片上千亩的林地从林民手里承包下来,仅4年时间就培育出了60多个品种,被誉为国内品种最多最全的桂花繁育基地。

孙园勇告诉记者,一颗桂花树从繁育到开花,至少需要四五年,过去4年,该公司基本是在投入。预计明年进入投资回报期。基地明年的销售目标是800万元。

桂花基地让村民得到了实惠。基地每年付给当地村民的地租是500元/亩,另外还招用了25名工人,他们既能获得地租,又有固定的劳务收入,一举两得。

朱永军介绍,临安市目前已引进了七八十家这样的花卉企业,它们利用丘陵缓坡开发花卉苗木基地5000余亩。

林权流转发展特色林

以竹笋、山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也吸引了一些企业投资。朱永军透露,通过林权流转方式,万向集团在清凉峰镇投资1500多万元,建立了2.2万亩的山核桃基地,每亩产值约四五千元,利润率高达80%。此外,竹笋的利润率也达50%。目前,临安市的竹笋和山核桃年产值分别达7亿元和4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

但是,对于临安大部分林产品加工企业而言,林权流转并不是首选,它们主要通过传统的农村合作社模式,从农户手中收购原材料。

“上万亩的竹林,笋长出来了谁去挖?靠企业自己去挖成本太高。另外,竹笋加工企业只要竹笋,竹子是没用的,这样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杭州天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先生认为,林权流转更适合经营竹纤维、竹炭等业务的企业。

农家乐:生态与经济双赢

“以前是越砍越穷,现在是越看越富!”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夏玉云的另一个身份是农家乐“神仙居”的老板。

上周六中午,“神仙居”生意火爆,夏玉云一家正忙得不可开交。经营了8年,该店如今年收入约三四十万元。

在白沙村,像“神仙居”这样的农家乐比比皆是,全村156户农户,有105家从事农家乐。

20多年的林权制度改革,白沙村民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夏玉云介绍,目前该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7%,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有60%来自旅游收入。

据临安市林业局提供的数据,目前临安森林旅游景点22个,年接待游客330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5300万元,旅游总收入15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60%。

20年前,这里的景象却惨不忍睹:过量采伐使大批天然林被毁,森林质量大幅下降,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1987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814元。从砍树到看树,回想起白沙村的过去,夏玉云百感交集。

目前,临安市的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部分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化,完善配套改革,包括设立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产评估机构、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等事项,预计两年内完成。”朱永军表示。

[责任编辑:alvinlee]


相关文章
  • ·浙江林改调查:特色经济林提升农业产值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