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秋君 陶盈舟 杨中华 应辽产 北京、徐州、温州报道
生意人不做实业,竟然只做借贷!
月息1分以上,年回报至少12%,这样的生意能做吗?“可以。”这是一个从外地来江苏徐州收捡废品的妇女的回答。她告诉记者,刚把老家父母卖玉米、黄豆积攒下的钱一股脑儿借给了徐州当地的一家借贷公司,月利1分5厘。
这早已不是个案,从鄂尔多斯全民放贷,到温州民间借贷汹涌,到企业不做实业转做“金融”,到银行“不务正业”,再到企业资金链断裂频频“跑路”,高利贷游戏在宏观政策步步从紧背景下,正加速向危险境地飞奔。
记者调查发现,用于放贷的资金早就不只是闲钱,无论是银行信贷资金,还是个人存款,抑或是老人的养老钱,都争先恐后地涌入高利贷行业。不断出逃的居民储蓄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现实。
“一年期存款利率3.5%,但8月CPI同比仍上涨6.2%,负利率显著,资金纷纷从银行体系中分流出来。”某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坦言。数据显示,9月前半月,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
问题是,面对高代价、高风险民间借贷的逐利游戏,到底是谁在疯狂借钱?一旦资金链紧张如何偿还?谁接最后一棒?就在记者采访期间,9月20日,温州眼镜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被传出逃国外,涉及高利贷欠款或高达12个亿。
“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都在变相贷款,这些‘影子银行’银监会怎么去管?还有一些国企、上市公司也在高息放贷,这部分应当谁管?”一位市场人士称,虽然银监会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控,但模糊的是,证监会、保监会、地方政府等其他监管机构并没有明确的监管政策。
业内人士坦言,无法监管的根源在于民间借贷体系庞大,涉及机构众多并且错综复杂。“监管部门似乎早就默许民间借贷的行为了。”浙江省某地方商业银行负责人这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高利贷汹涌
就在两年前,这个位于苏北的城市,借贷公司还并不多见。
“尽管徐州是江苏的第二大城市,但经济和苏南的很多城市比并不发达,老百姓手里没有那么多的闲钱,借贷公司自然也没太多生存空间。”民间“放贷人”杜卿表示。
几乎在一夜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记者调查发现,两年内,徐州借贷公司数量保守估计翻了三倍,无论是位于徐州市中心的几家高档写字楼,还是各个小区的民宅,几乎都能发现各类借贷公司的身影;而借款年息也从年初的12%-30%涨到了现在的60%,甚至有的年息高达96%。
事实上,这一现象,在民间借贷尤其发达的温州更为普遍。
目前温州有1000多家担保公司,运作资金高达200多亿元,打着担保公司等旗号放“高利贷”的现象在温州非常普遍。“临近年底,再加上银行贷款缩量,目前月息已飙升至5分,最高的甚至出现一两毛。”知情人士称。
有消息称,仅信泰集团一个企业真实欠款就高达20多亿元,民间高利贷达12亿,月还利息就高达2000多万。”目前尚无信泰集团涉及高利贷的权威数据,消息人士表示:“去年有一家担保公司就为信泰担保了6000万元。”
“民间借贷正从广东、江浙等沿海城市蔓延到山西、河北等内陆地区,而逐利者也从制造业扩展到物流业,甚至是普通家庭。”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告诉记者。最疯狂的典型要属鄂尔多斯。
“正常情况下,20%的年息在国家基准利率的4倍以内,风险并不太大。”杜卿说,但要是到了年息50%以上,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借款公司从百姓手中拿走钱就没想着还给你,或者是这家借贷公司被进行了层层盘剥。
谁在放贷?
就如一部电影名字所说,金钱永不眠。问题是,究竟哪些资金在疯狂逐利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现在物价跟利率严重不对等,存款放银行没增值先隐性贬值了。怎么提高资金收益率?”北京市民韩文烁称。韩的想法很普遍,结果就引发了银行巨额存款的“搬家”。
央行数据显示,4月份新增人民币存款为3377亿元,当月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6687亿元,同比少增816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656亿元。时至今日,9月已经过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出现了4200亿元的罕见天量负增长。
竞相出逃的储蓄,流向了哪里?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观点一致:愈演愈烈的民间融资甚至高利贷市场,显然是逐利资金的最好去处。9月上旬,一位名叫耿辉的投资者就把大部分资金交给了担保公司,月息1.5分。
记者此前在鄂尔多斯调查时看到,那里的居民很少涉足股市,有钱的第一想法就是借出去。
即便如此,耿辉们还只是高利贷市场上的“散户”,真正的大玩家隐于背后。上市公司、银行信贷就是其中“庄家”,而借到委托贷款便是主要手段。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有107份关于“委托贷款”的公告,涉及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贷款额度超过160亿元,同比增长近38%。在52家上市公司中,委托贷款利率涉嫌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有30家。
“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只有6.56%,转手通过委托贷款把钱借出去,利率能翻好几倍。这笔生意怎么看都是划算的。”一名上市公司高管向记者感叹。但好生意里面有个不容或缺的角色就是银行信贷。
如此一来,路径就演化成:资信好的上市公司先从银行贷款,随后通过委托贷款向外高息放贷。换句话说,上市公司携手银行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入到无限的高息借贷大潮中。
以宁波维科精华公司为例,在其2011年半年报中显示,截至6月30日该公司持有9.25亿元银行短期借款。
另一面却还对外发放高息委托贷款。1月8日维科精华公告称,公司将下属房产公司短期自有资金1.5亿元向凯翔集团发放贷款,贷款期限为6-12个月,年利率为14.4%。
这并非个例。《华夏时报》记者在查阅上市公司相关年报、公告时发现,类似维科精华的操作手法还包括京投银泰、闰土股份、京山轻机等。
“这一现象是由‘双轨制’金融体系造成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微博告诉记者,即存在体制内、外区别,体制外企业融资成本一直较高,体制内企业长期享受基准利率,如此一来后者套利行为必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