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证券之家财经新闻财经要闻
 
 
江苏镇江5万多亩良田疑遭强制流转用于植树
发布时间:2010-11-24 17:44:49
 
文章内容

  政府部门的两种解释

  8月25日,记者来到镇江新区丁岗镇政府联系采访。该镇工作人员一听说是采访土地流转与耕地绿化问题,立刻神情严肃,讳莫如深。以有关领导不在为由,回绝了记者的采访。

  随后,记者来到镇江新区姚桥镇政府,该镇有关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于耕地被流转来搞“植树绿化”的问题,该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镇里是按镇江市政府的要求搞生态投资,一定要达到上级要求的绿化指标。

  “我们就把绿化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待遇和农业待遇一样。我们一般土地流转是500元一亩地,但我们给600元,再加上国家的100元,一年就是700,现在涨到800元一亩,就是为了搞好农业。”该负责人表示,把农民变市民,现在搞绿化目的还是为了小区建设。

  记者在姚桥镇华山村采访时发现,耕地上种植的树相当一部分已干枯死亡。

  该负责人表示:“我们也了解了这个事了,因为当时时间比较短,植树要一个过程,特别那个地区土质不好,但没办法,你必须要完成上面的任务,你必须要先把树栽下去,明年必须要绿化啊。”该负责人回答说,“现在不栽树也不行,按照省里的要求必须要到位,可能有30%的死亡率,是要死掉这么多,省市有关部门也来核实过了,但为了完成上面的任务也没有办法,总要栽起来。”

  “现在我们还是按土地流转的性质来搞的,这个土地流转是老百姓同意的,老百姓不签字我不敢动的。”该负责人还强调,“我们姚桥是农业镇,要统一开发是省国土资源厅的项目,不是哪个随便就来开发,必须是政府来开发搞绿化产业。我们这边是试种树,中间距离大,以后中间还可以种麦子。”

  一份由镇江新区大路镇颁布的《镇江新区大路镇千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推进方案》(建议稿)显示,项目是采取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即通过土地集中流转,集中发包租赁,营造林苗、林果两用林。先由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然后再由镇城镇发展有限公司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最后由镇城镇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土地的发包租赁,与承包者签订土地租用合同。

  对于耕地为什么搞“植树绿化”的问题,镇江新区农水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现在我们这块在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万顷良田改造,要把很多坡地岗地变成农田,整体来说耕地面积没有减少。耕地尽管种树但不影响基本农田面积,国土部门还要来验收的,省国土资源厅也到现场来看过的。”

  “我也经常到农村调研考察,也听到老百姓反应,他们误解为土地被征用了。咱们是土地流转,其实经营权还是他们的,股权可以量化,到时候发个股权证,经营权永远是他们的。”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土地流转是农村农经站来负责的,有的成立了农村土地合作社,以合作社方式经营的。如果不行,就委托村里帮助负责招引项目。

  镇江新区究竟有多少耕地被流转成为生态林?直至采访结束,记者也未得到准确的数字。当地政府对此或讳莫如深,或轻描淡写。在姚桥镇华山村,农民说他们一个村有1000多亩耕地被流转绿化,占全村耕地的约一半左右,而姚桥镇有关负责人声称“全镇只有800亩地被流转绿化”,两种说法存在明显的出入。丁岗镇留村农民说,他们一个村有2000多亩耕地被流转绿化,而当地镇政府对此则拒绝采访。

  “惠农”还是“毁农”?

  那么镇江新区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如何补偿农民的呢?

  “我看了这个土地流转合同后,发现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大路镇的退休教师赵辉说。

  “首先,这个合同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因为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里面,提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流转,其最终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能让农民致富。”赵辉指出。

  “这份合同完全违背了这个精神。”赵辉强调,“因为根据合同条款,合同期限是19年,一亩田每年承包费是700元钱,不但不能增收,而且连农民种地的收入都不如。”

  赵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田一季种小麦,一季种稻谷。一亩水稻可打1200多斤(可打大米1000斤左右),一亩小麦可收700多斤,按大米每斤2元、小麦每斤1元计算,减去成本费后,农民一年的收入约2000元左右,而现在一亩土地第一年的流转费只有700元,即使加上第一年的青苗费也只有1300元,“收入不但没有增加,一年反而每亩还减少了近1000元。”

  村民们也纷纷表示,当地老百姓大多靠种田为生,这里人均占有的农田大概在3分~5分,土地流转后一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政府补贴的700元/亩/年的费用根本不能让他们生存下去。“以一家三口人来算,一家人的田地是一亩多,那么一年的补偿不到1000元,平均到每一天,每天的补偿款约3元,这样的补偿够一家三口每天的口粮钱吗?”

  无奈之下,赵辉等想找大路镇主要领导“讨个说法”,但没有受到接待。“我后来又打电话到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厅、镇江市农业局等部门反映问题,但他们你推我我推你,推来推去不了了之。”

  而大路镇政府认为,大多数村民并非靠土地吃饭,很多人在外打工,他们有不少非农收入。据他们测算,目前一亩地的收入也就是六七百元,而土地流转后,除了他们发放的700元每亩的补偿款外,上面还有100多元钱的补偿款,这样算下来,村民们的收入是增加了。

  据了解,为了保障土地被流转的农民的基本生活,镇江新区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户可享受每年每亩定额的保底分红;无劳动能力、人均月收入低于220元的可进入社会低保;60岁~80岁的老人可领取每月50元、80岁以上的老人可每月领取100元的城乡老年居民补贴等。

  此外, “万顷良田”工程的离地农民已纳入被征地农民就业优惠范畴,享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包括创业规费减免、税费减免、小额贷款优先以及免费职业介绍、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免费培训等。

  实际上,当地农民对此“并不领情”。不少农民认为,那些都是地方政府的一种姿态,距离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还很遥远”。眼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那么艰难,他们这些“土包子”哪里有什么机会就业、创业,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万顷良田”工程

  原本美好的规则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指对农村现有农用地、村庄和其他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有效地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成,促进农村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等的有效、有序集聚。

  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2009年8月获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复,这是镇江市首家获得批准实施 “万顷良田”工程的地区。

  根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与镇江市的部署,镇江新区率先试点。镇江新区 “万顷良田”工程建设总面积5.59万亩,涉及三镇一街道18个行政村,分姚桥南片、姚桥北片、大路片、丁岗片4个工程区,工程期限为3年,分两期实施。将来这些村庄搬离后,经复垦、整理的土地将变成“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林成行”的高标准农田,适应现代化机械化作业。

  在“土地权属关系不变、土地收益分配不变”的前提下,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新区给予农民每亩每年800元的定额流转费用,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流转费用标准。

  隶属于镇江新区管委会的镇江新区经济开发总公司官方网站称,工程实施后,通过对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整理,可增加农用地8277亩,通过对农用地及未利用地整理,可增加耕地6684亩,可建成约5.59万亩的连片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转变。

上一页  [1] [2] 


相关文章
  • ·江苏镇江5万多亩良田疑遭强制流转用于植树



  • 相关说明
    |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帮助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证券之家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2008 证券之家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姚克枫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