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开发银行发布报告称 亚洲中产阶级将成为全球最主要消费体 专家质疑被低估
亚洲开发银行昨天下午发布报告称,以中印为代表的中产阶层有望取代欧美的传统角色,成为全球最主要消费体,并促进全球经济平衡。报告指出,中国和印度无疑是亚洲中产阶层人数最多的国家,但是印度的中产阶级与中国相比,还是有点穷。
最新报告
亚洲中产阶级崛起
亚洲开发银行昨天发布报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其中一个章节名为“亚洲中产阶级崛起”。
报告对亚洲中产阶级的界定标准是每天消费额在2到20美元之间的群体,这个标准远低于西方。
按照这个标准,亚洲2008年中产阶级人数达19亿,占亚洲人口总数的56%。这一比例在1990年仅为21%。
就绝对数量而言,中国中产阶级人数是亚洲最多的,达到8.17亿,在所有亚洲国家中居首位,占全国总人口的六成以上。
而印度中产阶级人数在2005年达2.74亿,约占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亚洲中产阶层庞大的规模和活力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报告预计,到2030年,亚洲绝大部分人口已经晋升为中产阶层,中国和印度将成为中产阶层人数最多的国家。
到2030年
亚洲年消费总额32万亿美元
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显示,亚洲消费者2008年消费达4.3万亿美元,相当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同年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
报告预计,到2030年,亚洲年消费总额将增至32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消费总额的43%。
相比之下,西方消费者在经历过去十余年的“借贷消费”热潮后,眼下力求削减个人债务,增加储蓄。这意味着他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缩水。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师李钟和认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从世界经济萧条中复苏的势头更猛,“将在全球经济结构和复苏中扮演更大角色”。
“亚洲中产阶级的规模和购买力正迅速增长,将成为全球经济调整中越来越重要的一支力量,”李钟和说,“尽管亚洲中产阶级同西方中产阶级在收入和消费上仍存在很大差距,但其消费总额增长非同寻常,消费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中产阶级日均消费(%)
日均消费额 1995 2002 2007
少于1.25美元 23.9 11.9 1.7
1.25-2美元 20.5 16.5 5.1
2-4美元 37.7 34.0 23.4
4-6美元 12.4 18.7 21.5
6-10美元 4.8 13.9 25.5
10-20美元 0.7 4.7 18.7
多于20美元 0.0 0.4 4.1
2-20美元总计 55.6 71.3 89.1
城市 83.5 92.3 91.3
农村 27.7 51.8 87.4
全球各地区中产阶级人口比例
非洲撒哈拉
以南2%
中东和北美6%
亚洲
发展
中国家
28%
北美
18%
中南美
欧洲
36%
10%
全球各地区中产阶级消费比例
非洲撒哈
拉以南1%
北美
26%
欧洲
38%
亚洲
发展中
国家23%
中南美
7%
中东和北美4%
两国对比
印度中产阶级比中国穷
亚行的报告指出,印度中产阶层刚超过贫困线并摇摇欲坠,很容易再次陷入贫困。
报告将印度中产阶级称为“低层中产阶级”,而中国的中产阶级更多属于“中层中产阶级”。
“让中产阶层稳住脚跟非常重要,在印度大部分人仅仅是低层中产阶级,”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李钟和说道,“这些团体很脆弱,一旦丢掉工作或者有点大的冲击他们就会重新回到贫困。”
大部分印度中产阶级每天生活成本为2-4美元,“低层中产阶级”的人数占整个印度中产阶层的60%。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按照消费水平,印度和中国的分布图分别像是“金字塔形”和“钻石形”。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的富裕人口增长了一倍,但是穷人的数量看起来没有改变。穷人阶层的人数仍然很庞大。报告称,印度每天生活成本低于2美元的人数大约有6.51亿。
而中国人按照消费水平的分布图则是“钻石状”,每天生活成本低于2美元的人数不到1亿,中国人口中的大部分属于“中层中产阶级”行列,每天消费5美元-10美元。这个阶层的人数在1995-2007年间已经翻了两番。
不过,有经济学家对这种界定标准提出质疑。
美国穆迪经济网站分析员成旭认为,每天2到20美元的消费在中国实际介于脱贫和步入小康之间,但中国的中产阶级迅速增加,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缺乏具体数据,但很可能高于报告的标准。
影响世界
可能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
报告预计,到2030年,亚洲大部分国家中产阶级和上流阶层将成为社会主体,亚洲的经济增长模式将从出口引导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重新平衡全球的经济需求,增加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为亚洲和世界带来巨大的机会。
成旭以汽车市场为例说,中产阶级增加,中国汽车市场会不断发展,这就给欧美带来新的商机,可能还会帮助减少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
成旭说:“为了应付汽车数量急剧增长,肯定要重新翻修公路,这会造成大量基础建设的需求;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增加,很多投资商将投资转向中国。这肯定能改变现在中美贸易如此巨大的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