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已现“过热”隐忧 但仍需保持较快增速
主持人:除了通货膨胀压力以外,经济过热问题一直受到市场的关注,GDP的高速增长所导致的经济过热担忧已经成为加息预期的另一原因。目前,有机构预测二季度GDP将增速10.5%,全年GDP增速或在10%左右。各位的观点是什么?
左小蕾:的确,市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经济过热问题,那么地方政府推高经济增长的冲动特别强,这是对通胀产生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按照部分市场人士提高利率,那么,接着会减少信贷投放,并减少投资,按照这种流程操作,使得中国的经济过热情况得到控制,同时也有利于通胀水平。但是,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调整0.27个利率,地方政府未必为之所动。相比调整利率,加强银行对地方政府信贷的管理,甚至直接取消目前银行还部分存在对房贷采取的7 -8.5折优惠政策,效果会更加有效。
连平:2季度GDP同比应该能达到10%,另外,很多前瞻性的数据,例如PMI、用电量、运输量、进口都预示着整个经济的活跃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不过也要考虑到这是在去年比较低的基础上的,与2007年经济过热时的数据有很大差别。从前段时间物价数据和资产价格数据走势看,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从2009年12月以来上涨较快,如果没有政策措施控制,经济未来出现“偏热”的可能性较大。
张晓晶:10%是否就是“过热”不好评价,毕竟在过去的很多年,我们都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在去年比较低的基数上,一季度11.9%是否就是一个很高的速度也还有待继续观察。当然,经济朝过热的的方向走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还需要关注地方的投资情况,很多地方的有些,土地财政等是否会爆发投资过热还需要继续继续观察。
赵锡军:4月才刚过去,现在就只是通过机构的预测数据说经济过热还为时太早。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济运行面临的变数还很大。尽管与去年相比,GDP上升了,CPI也由负转正,但还应该看到一季度的投资增速回落了,而消费增速,出口等还不稳定,都需要进一步观察,目前还很难说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并且达到过热。
刘煜辉:这是毫无疑问,我国的产出缺口已经翻正了,无论是从一季度我国GDP增长11.9%,还是所谓的季度环比增长10%,无论从哪一个值都显著的超出经济学界所公认的长期潜在的增长水平。所以,产出缺口翻正以后,所谓过剩产能对通货膨胀压制的作用其实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经济肯定是过热的,除了上述的产出缺口已经明显翻正之外,包括其它一些指数也可以看出,包括中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保持在55%以上,此外,用工的紧张、民间拆借利率的飙升,资产泡沫的升级,大量的企业产生了通货膨胀的强烈预期,加强存货的投资,使得中国的进口大幅的超出出口,出现了自2004年5月份以来首次的月度逆差,这些都已经说明问题了。
郭田勇:经济过热主要是未来经济的不确定较大。举个例子,去年专家预测今年的出口会稳定在30%、40%甚至60%的增长幅度上,但是就目前现状来说已经很难判断,中国的贸易顺差在未来或呈现走低之势。另一方面,政府未来的投资力度也会趋于减少。那么中国的经济会不会出现过热,至少从这两个层面来说,经济过热如果是消费过热引起的过热,倒是令人高兴的事。因为,出口未来可能不能估计的过于乐观,投融资方面,政府去年也意识到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了一些问题,今年也有收紧之势。因此,中国未来并不排除会出现经济过热,中国最需要担心的问题并不是经济过热问题,通胀和资产泡沫问题要比经济过热所带来的威胁要更大些。
多家央行集中议息
□ 钟 新
环球市场迎来一波议息潮,多家央行一改此前整体倾向“按兵不动”的策略,在利率政策的选择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美国及新西兰央行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巴西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0.75个百分点;俄罗斯央行则选择将其再融资年利率从目前的8.25%降至8%。
美联储4月28日宣布,将该国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历史低点的零至0.25%的水平。美联储理事、芝加哥联储主席埃文斯当日表示,现在考虑加息还为时尚早,但随着国内经济持续改善,美联储将在一段时间之后开始上调利率并解除其他危机应对举措,并预计新一轮加息力度更大。他同时希望将美国通胀率保持在2%的水平,并指出当前物价压力相对温和且经济已开始逐步复苏。
和美联储的一样采取维稳措施的还有新西兰,但该国央行透露出较美联储更为强烈的紧缩信号。新西兰央行4月29日宣布,维持该国基准利率在2.5%的水平不变,但同时透露,最快可能于今年6月升息,因为全球需求好转,出口得到支撑,经济复苏得到确认。
与普遍未退出经济刺激的发达国家不同,属于新兴市场的巴西则迈出19个月来的首次加息步伐。该国央行4月28日决定,将巴西基准利率上调0.75个百分点,至9.5%。这也使巴西成为自金融危机以来,首个加息的拉丁美洲国家。
与拥有良好经济发展态势的巴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央行。该国央行4月29日宣布,自4月30日起,将其再融资年利率从目前的8.25%降至8%,其他各项市场利率也分别作出不同幅度的下调。
俄罗斯经济发展部4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但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均显示俄罗斯经济复苏势头仍不稳定。俄罗斯央行表示,未来利率水平的进一步调整将综合考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信贷投放等各项指标。
此外,据海外媒体4月28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市场预计欧洲央行将在2011年逐季升息25基点,并在2011年年底时将利率提升至2.0%。
市场没必要对加息过度悲观
□ 方正商学院副院长 郭士英
加息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正常的加息。加息不应仅看CPI,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考量。市场没有必要对加息过度悲观。
通胀一般是半年或一年前货币投放加大的经济后果,加不加息对眼前的物价起不了多大作用,关键是货币总量。而且,这些年的市场表明,商品价格的总水平受到国际诸多因素影响,不是一国利率水平所能决定和改变的。去年我曾做过一个比喻:通胀高峰的加息类似田间的“稻草人”——庄稼熟了怕鸟吃光而已。加息只是意在改变部分人的预期,不会对物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过对于越来越多手握重资的投资者,加息的意义早已被另外解读,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未来的经济形势和资产的之际价值,而不是CPI和加息本身。
当然就目前来看,央行提高基准利率的根本动因还是来自于通胀水平的不断走高——从今年2月份开始,CPI同比增速已超过2.25%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即使按被认为大幅低估了通胀水平的官方数据,中国也已进入了实际负利率时期。其中,在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中,一季度食品和居住类商品的涨幅最为可观,分别达到了5.1%和2.9%的水平。
未来通胀压力的不断加大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从通胀的上下游传导压力来讲,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购进价格指标已由2008年10月份的27接连上涨至今年3月份的65;PPI从去年12月份开始“转正”,至今年3月已达到5.9%的水平,这表明上游价格水平的上涨,仍将继续推动消费领域价格的上升。其次,从目前的货币供给状况来讲,M2和M1的同比增速虽然分别由此前的最高值29%和39%,下降至了3月份的22.5%和29.9%;不过,从绝对水平上来说,目前货币流动性的增速要远远高出名义GDP的增速,因而足以支撑较高的资产价格和通胀水平。再次,一些潜在因素也将推动通胀水平的上涨。目前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日强,国内不少企业已纷纷加薪,各地政府也在陆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收入增加的预期有所强化。或许一段时间之后,收入增加与通胀预期增强的恶性循环就将得以重现。也可以理解成资产价格被分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