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亟待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内需市场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消费刺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后则实际增长16.9%。在一些专家眼里,居民收入增长很多年来都难以赶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内需成长似乎尚需时日。
拿什么刺激消费?
这场金融危机,事实上不只是次贷危机、银行危机和市场危机,而很可能会结束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继而某种程度上结束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
用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的话说:“中国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扩大内需,出口还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如果没有内需,我们就面临第二种情况,即内需起不来,外需也起不来,中国经济增速大大放缓。从这个角度讲,今后几年将是中国经济不可避免的转型期。”
“中国内需市场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去年以来内需市场的政策和市场环境都有所改善,拉动力度更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但在财政投入拉动内需中,基础建设已经不是主要方向了,更多资金会向刺激消费的方向,因此可以说,现在刺激内需主要还是刺激消费。”
连平表示,预计2010年之后消费水平会有明显变化。“一方面,收入分配方案已经在探讨中,虽然我们依然面临一些流程中的制度障碍,但新的收入分配方案以及医疗、社保等投入力度都相对大于以前。另一方面,未来中国产业结构也有新变化,房地产仍会继续稳步发展,伴随城镇化发展趋势明朗,人口向城市流动必然带来家电等消费需求;同样,汽车工业去年以来也发展迅猛。因此,房地产和汽车等产业拉动的不仅是投资和制造业,还会带动下游消费。”
“而‘民工荒’也是2010年以后推动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会带来低收入人群的劳动力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更多消费。”连平接着说。
齐鲁证券也在近期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从谷底迅速上升,目前恢复到历史平均增速水平10%左右,同时已有不少二、三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或接近一线城市的水平。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二、三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而收入水平的提升无疑将推动消费的增长。
此外,“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村市场还有待开发,农村消费是启动全国消费的一把钥匙。2009年农村人均现金收入将达6000元左右。”上述报告还写道。
联合证券高级宏观经济分析师陈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相对谨慎。“理论上讲,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很大,但现实中消费潜力的释放很难,”他说,“主要因为就业、收入状况限制,加上社保体系有待完善等,而且从改善社保体系到收入增加还需要一定传导时间。”
陈勇还认为,随着调控政策的出台,今年房地产市场增量很难再出现爆发性增长,此外,虽然“民工荒”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低收入消费群体的收入增长,但目前这一块本身占比就不大。
消费:未来十年“大故事”
今年“两会”期间,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就透露,去年扣除价格因素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速16.9%,2009年消费拉动GDP则达到4.6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2.5%,比2008年提高6.8个百分点。
“对于消费增长,虽然不能说太乐观,但相对还是有可以乐观的地方。总的来说,产业结构新变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加上社保和医疗等体系的完善,高储蓄率会逐渐释放能量,到时就会出现消费稳步提高的拐点。”连平对记者说。
那么,何时为拐点?在连平看来:“现在很可能就处于拐点。当然,拐点不是‘点’的概念,而是一个时期的概念。”
“预计今年扣除物价的消费增速为17%,目前已经有一些乐观预计是增长18%,相信2010年消费增长不会低于去年。”他说。
陈勇却表示:“今年消费很难会有超预期表现,预计占GDP比重仍平稳在5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但该数据包括政府、集团、居民的消费,但从居民消费数据看增速约在10%左右,在消费结构中远低于政府消费20%~30%左右的增速,相比投资也较低。”
陶冬去年底则在上海指出,今后十年中国大趋势首当其冲就是“消费”。“当80后、90后等成为中国消费主力大军,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将下降,消费支出将上升。2007年,美国占全世界消费的30%,中国仅占5.3%,我们认为到2020年,中国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因此今后十年,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消费。”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升级存在巨大的潜力空间。随着所谓80后‘婴儿潮’一代在2005年~2015年进入结婚高峰期,加上消费观念转变、财富跨代转移,都将推动中国消费结构的转变。”上述齐鲁证券报告也写道。
此外,根据麦肯锡的估计,到2025年,仅有10%的城市家庭年收入少于2.5万元。届时中国的城市家庭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每年的消费能力高达20 万亿元人民币,这几乎相当于目前日本的家庭消费总量。